用志愿行动求证人生的最大值

标签:
奥运志愿者孙葆丽 |
——访奥林匹克专家孙葆丽教授
专业志愿者四部曲
记者:目前公众对志愿服务表现出了高度热情,但冷静观察会发现,现在很多人对志愿者的理解还停留在“形象良好、青春健美、会说外语”的层面,那么在“新奥运”的主题之下,我们该如何真正理解“奥运志愿者”的涵义?
孙葆丽:翻开奥林匹克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奥运会志愿者在第一届奥运会时已经存在了。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个志愿者。
当时奥林匹克运动的运转主要靠这些创始人也是志愿者掏腰包,第一届运动会实际上有志愿者900多人,这些志愿者为赛事做一些边缘性的外围服务。那时只强调投入热情,对专业化并没有特别要求。二战后,奥林匹克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规模的志愿者开始出现,同时,志愿者需要做的工作也变得多样化。奥运发展到今天,志愿者已变成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一项工作,仅凭一些诸如会说外语之类的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一届成功奥运会的需要。因为现在志愿者工作已变成一种核心的工作,是赛会组织的关键环节。不可想像,没有志愿者能有一届出色的奥运会。
今天的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其公众参与度、专业延伸度和文化包含度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作保障,就很难收获一次永世难忘的奥运记忆。因此志愿者招募的基本条件,比如拥有的外语特长,只是报名的门槛。勾勒基本条件之后还有岗位要求,什么样的岗位必须有什么样的技能,一名合格的奥运志愿者除了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流的服务技能。而这种技能必须在自身素质高的基础上经过专门训练。
记者:那您能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要经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志愿者吗?
孙葆丽:申请人在报名的同时就已经接受面向大众的培训了,现在包括媒体的宣传、公众演讲、远程教育都是培训的一部分。当然后面会有一些测试,考察志愿者掌握的情况如何,作为志愿者筛选入围的标准。志愿者必须在众多申请者中证明自身素质,才会脱颖而出。
志愿者入围之后会接受系统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通用培训,这会比申请阶段的培训更深入,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奥林匹克知识、体育赛事知识、国情市情、环境保护、跨文化交流、残奥会竞赛知识,同时还会涉及外语交流、医疗急救、扶残助残这些通用技能和礼仪规范、心理精神素质的培训。
然后是专业培训,主要是根据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培训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对于不同岗位有不同要求,比如媒体服务志愿者、驾驶员志愿者、医疗服务志愿者,这些岗位性要求非常高,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
接下来就是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场馆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场馆的功能、相关比赛知识、内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工作团队等,而岗位培训则主要包括岗位细则、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等内容。
经过这些培训环节之后,志愿者应该能较为专业地处理相关事务,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以满足奥运的高品质要求。
感动与思索
记者:在您长期研究关注奥运的这些年,与赛事志愿者打过不少交道,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孙葆丽: 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很多志愿者往往是默默无闻地做一些普通的工作,可作用却非常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6点钟时场内就将开始表演,所以人们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入场。当时天气很热,安检人群走得很慢,看着望不到边的长队,不少观众开始抱怨。就在这时,许多身穿蓬蓬裙、头戴大檐帽的女孩子,为每位观众递上一枝“非洲菊”。那么炎热的天气,她们汗流满面,但始终挂着天使般的笑容。当时我真的被她们感动了,人们也都安静地排着队,手里举着花。在那么炎热的天气里,手里的花很快就蔫了,但没有人把花扔掉。我们进场去体验欢乐,看台外面的这些孩子却一点儿热闹的东西都看不着,尽管身后就是全球的盛典。
记者: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奥运志愿者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您的发现,我们与成熟的志愿者相比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引起了您的思索与思考?
孙葆丽:我觉得我们的志愿者普遍热情非常高,但是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足。热情里面包含很多东西,有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拜,但不可否认还有其他的心理动机,比如说,想看热闹,希望接触明星。我遇到一个学生就说,我入选以后,就只为刘翔提包,做他的“跟班”,很显然他没有把奉献放在第一位,要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做不好志愿者的。大多数志愿者从事的可能只是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比如在奥运村里作清洁、在球场作服务、顶着烈日收门票、在比赛场地来回送记分成绩等、许多志愿者是看不到比赛、接触不到明星的。所以想当志愿者的人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
清华大学赴北京奥组委暑期社会实践支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奥运高校志愿者目标群体普遍外语水平较高,但外事交往的能力欠缺,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好,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现在的青年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许多人呵护着长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技能储备不足,做一个专业志愿者就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通过培训,弥补他们在知识转化成技能方面的欠缺。
记者:奥运志愿者自开始招募以来,报名情况火爆,可以说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大型志愿者招募活动了,整个活动的统筹安排,对我们组织者的领导技能也是一个考验,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孙葆丽:我们国家正规的志愿历史还是比较短暂的,处在一个初步阶段,组织运行的模式也在逐渐地摸索,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地学习国外志愿者组织培训运营的经验。2008奥运志愿者的管理对组织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志愿活动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并使之本土化,对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但也会是一个志愿管理经验快速成长的过程,我觉得直接在实践运作中学习,对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契机。
让志愿的星火燎原中国
记者:前段时间有一个口号提得较多“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您认为众多青年人参加的志愿工作对他们今后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会有哪些帮助?
孙葆丽:意义作用非常大,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对个人来说,他所获得的是只能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里才能体验到的那种欢乐,是为别人奉献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是一般青年人在学习、工作中很少体验到的,尤其那种精神上的回馈会是一生当中特别美好的体验。比如每届奥运会结束之后,组委会都会有总结表彰活动,在那时每一位志愿者都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另外一点就是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比如现在青年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但是经过培训和实战,每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都会极大增强,对本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香港中学生也参加志愿活动,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内地的大学生感到惊叹,他怎么能玩儿得转呢!比如他们有一个国际合唱节的活动,由于突然改变行程,代表团的情绪不满,可小志愿者一会儿就处理好了。
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影响,现在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光看到那些物质利益,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本谈不到。有了奥运这个契机,我们培养的奥运志愿者营造了那么好的为别人奉献的氛围,这种风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无法估量。一届奥运会只有16天,奥运前、奥运中只是我们的近期目标,如果仅仅满足这16天,很好做,训练一下就有了,更重要的是把近期目标与远期效应结合起来,给社会留下志愿精神这笔遗产,使奥运志愿者能发展成社会其他领域的志愿者,使志愿精神像星星之火燎原中国,鼓励大家和谐互助、乐于奉献,影响和带动社会的文明风气。
记者:最后,作为奥林匹克的专家,请您给已经报名的和将要报名的青年奥运志愿者讲两句话吧!
孙葆丽:奥运会第一次在我国举办,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就像奥林匹克火种一样,会把奥运精神撒播到华夏各地。对年轻人来说,能有机会成为奥运志愿者是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你们将会用志愿行动来求证人生的最大值,会用志愿的青春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也希望你们能在为奥运服务奉献他人的同时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孙葆丽: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奥林匹克运动、妇女体育和比较体育。 2000年~2001年,在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工作,担任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进行陈述的专家。2001年7月,赴莫斯科参加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最后冲刺工作。
http://s2/bmiddle/4b042148t748b4b233a8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