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拉硬扯”的趣味寓言/桂剑雄(《少年先锋报·初中生新读写》2021年7月刊)

标签:
“生拉硬扯”的趣味趣味寓言桂剑雄少年先锋报2021年7月刊 |
分类: 寓言连载 |



/寓言来了·寓言与写作专栏/
“生拉硬扯”的趣味寓言
文/桂剑雄
马的悲剧
狐狸常常吹捧马是动物界中跑得最快的,因而很得马的欢心,对它的话也言听计从。
一次,麒麟不小心撞了马一下。马很恼怒,便去追麒麟,想教训它一下。不料,却怎么也追不上。马觉得很丢面子。
这时,狐狸跑来对马说:“马大哥,你去找人帮忙吧,他能帮你报这一撞之仇,为你挽回面子的。”
马于是去找人,请求帮助。可是,人却要马套上鞍辔让他骑,说这样他才能帮上忙。马同意了。
果然,麒麟不久便被骑在马身上的人用箭射死了--据说,这就是我们现在没有看见麒麟的原因。然而,马从此却成了人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三只猫与一只狗
粮仓里有16只老鼠,主人于是弄来了3只猫。
然而,三天三夜过去了,鼠还是鼠,猫还是猫。
主人觉得奇怪,问猫:“你们为什么不捉老鼠?”
“怎么捉呢?”学过算术的黑猫说,“老鼠有16只,而我们却是3只,三五一十五,多1只谁捉?”
白猫、花猫也连声附和:“是呀,这个问题不解决,老鼠是不好捉。”
随同主人的狗,这时觑见1只老鼠,立即扑过去,把它咬死了。
猫们欢呼雀跃,连连对狗说:“妙,真妙!没想到你如此能干,轻易就帮我们解决了这道难题!”
狗见猫们夸奖自己,旋即趁势又咬死了1只老鼠。
“你这不是存心添乱子吗?”那只很会做算术的黑猫说,“三四一十二余二,先前只多出1只老鼠,现在更麻烦,多出2只了!”
于是,3只猫把狗围了起来,非要它再去逮2只老鼠。
主人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踹了狗一脚,颇为不满地说道:“你捉1只老鼠罢了,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去捉第2只呢?”
这个故事无翼而飞,经过衍变,后来被浓缩成一句名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猴子救火
某山无老虎,猴子于是充任了大王。
一天,山林忽然起火。猴子大王根据“水能灭火”的古训,果断指挥野兽们用水抢救,很快将火扑灭。不久,当粮仓失火时,猴王又用同样的方法,指挥大家迅速消除了火患。
在一片赞颂声中,猴王用得意的口吻对臣民们说:“‘水能灭火’,这既是古训,又是我们两次救火获得的经验。因此,以后凡遇火情,尔等都要跟随本大王用水抢救!”
这天,油库突然发生了火灾。野兽们在猴王的率领下,都奋力用水扑救。不想火非但未灭,反而越烧越旺,致使一些动物因此丧生。猴子虽然没有被烧死,但从此却留下了一个红屁股。
猴画狐狸
猴发现狐狸在鸡圈前鬼鬼祟祟,就立刻提笔画了一幅速写。狐狸离开后,猴把这速写张贴在鸡圈前的大树上。
貉、狼和虎看了,不约而同把猴围了起来。
“你这是别有用心!”貉怒视着猴说,“看你给狐狸画的那嘴,简直与我的嘴一模一样!”
“你这是指桑骂槐!”狼逼视着猴说,“为什么偏偏画我老朋友的速写?”
虎怒气最大,他一边将速写扯碎,一边对猴吼道:“你这是影射!狐和虎读音类同,你的矛头是对着我的!”
猴无法申辩,它糊涂了:我明明画的是狐狸,可貉、狼和虎为何要发火呢?
据说,猴之所以常常抓耳挠腮,就是因为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
写作小课堂
寓言的趣味性
因为寓言是根据事实或编造的故事让人明白一定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所以寓言作家在创作时,都很注重寓言的趣味性,以期读者乐于阅读并从中领悟寓意。也正因为如此,寓言故事是否有趣味和能不能吸引人,是衡量寓言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不是每篇好寓言都是有趣味的,但有趣味的寓言则多为好寓言。
寓言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语言枯燥、文字冗繁、辞不达意、缺少修辞的寓言,很难吸引读者的兴致;语言生动、文字洗练、辞达文畅、善用修辞的寓言,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二是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无奇、看了前面就能猜到后面的寓言,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跌宕起伏、有冲突和转折的寓言,才能引人入胜。
三是逻辑。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符合逻辑,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思维和逻辑反转等技法写出来的寓言,才能让人兴味盎然、脑洞大开。
同样,我们写叙事类体裁的文章和作文也应注重其趣味性,因为这样的文章可以迅速俘获读者的心。要想文章写得有趣味(非低俗),就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保持一颗好奇心,养成在事物之间寻找联系的思维习惯。
——《少年先锋报·初中生新读写》2021年7月刊
本期要目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