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著名寓言家叶澍先生

标签:
沉痛悼念叶澍同志“马上”小猴量布裁衣中国寓言论坛良师益友 |
分类: 新闻与出版 |

沉痛悼念叶澍同志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顾问叶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2020年8月4日在贵阳逝世,享年79岁。
叶澍同志是我国优秀的寓言作家,为中国当代寓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的贝壳寓言成为广受欢迎的经典。
斯人已逝,文思永存!中国寓言镌刻着叶澍的足迹,我们永远怀念他!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2020年8月4日
今天早上,我从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相关微信群中,惊悉我的良师益友叶澍老师因病去世,心情非常沉痛。8月2日,我还联系过叶澍老师的公子叶树,向其询问过叶老师的情况,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老先生就驾鹤西去,令人悲痛。
第一次见到叶澍的大名,是在1983年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当时,我看到一篇署名“叶澍”的寓言《量布裁衣》,印象非常深刻。之后,叶澍的作品便不断在报刊出现,都让我获益匪浅。只是,我和他一直无缘相识。
大约在2004年,时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马长山先生打电话我,说他主持了一个《二言堂(格言寓言)》论坛,邀我前去看看。也就是在那里,我终于如愿见到了叶澍,并经常和他就寓言的话题进行探讨。次年,经叶老师提议、在研究会会员晓舟的努力下,创办了中国寓言论坛网站,我有幸和邹海鹏、杨喜贵、桂向阳、海星、清浅、张孝成等成为那里最早的注册会员。此后,我和负责论坛的叶澍副会长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除了在论坛交流外,还通过邮件进行交流,每天少则一、两封,多则十几封。而第一次真正见到叶澍本人,则是在2010年中寓会的上海年会上。
叶澍老师自称“蝉”或 “蝉戈”“蝉亦戈”,我们一般尊称他为“蝉爷”。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一个“雄”字,他于是称我为“熊”;称余途为“兔”(玉兔)。我的笔名“寓言熊”,也即来源于此。
叶澍无论是作文还是为人,都堪称我辈楷模。他写寓言惜墨如金,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在和我交流时,他经常向我说他“敬畏文字”。也正因为如此,他发表的寓言作品虽然只有两三百篇,但均短小精悍,质量上乘,如《量布裁衣》《“马上”小猴》《微雕高手》《徽州渔翁》《沙漠向导》和足以传世的《贝壳寓言》等等。他虽然是中国寓言界的泰斗似人物,可无论是前辈,还是新人,都愿意和他交流,也都把他当成知心朋友。
我很喜爱他的作品,因为如此,所以在我公开发表过的寓言中,叶澍寓言和叶澍本人都曾进入过我发表的寓言中。
现录两文,谨以此缅怀叶澍先生。
量布裁衣
文/叶澍
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
师兄接布,思忖:“只消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
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
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师兄却哭喪着脸,手中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

文/桂剑雄
1980年代,著名寓言作家叶澍先生,根据他身边的真实事例,创作了下面这篇寓言:
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
师兄接布,思忖:“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
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
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师兄却哭丧着脸,手中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
寓言里的大师兄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拿到布后,以为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就会万无一失,不去考虑师父给的布料究竟够不够做衣服,结果只做了两只袖子,让人看了沮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多年后,我与叶澍先生相见了,顺便问起了那一对师兄弟的情况。叶澍先生告诉我,说那位师兄因为受到师父训斥,一气之下转行下海,跑去开了家生产和经营服装的公司,后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款;师弟尽得乃师真传,加之肯钻研,逐渐成为行内外公认的著名缝纫师——生活虽然无忧,但充其量仅仅只达到小康水平。尽管二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但师兄弟毕竟是师兄弟——发了的师兄不久前将服装生意做到国外,特地重金聘请师弟到他公司担任生产总监,一同到国外发展去了。
“不过,那位师弟也带出了两个徒弟。”叶澍先生告诉我说,“只是他带的这两个徒弟虽然技艺精湛并且各自开着店子,但二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听罢此言,我当即有了去找那两位小字辈的冲动……因为体型的原因,本人一直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而现在个体的缝纫师也似乎成了稀有职业。遂凭印象估摸着买了一段衣料,由叶澍先生引导,首先来到那个大弟子开的店子里。那年轻的缝纫师傅打量了我一下,问清了我所买衣料的尺寸后,便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说,我买的衣料不够。
我很失望,正想申辩两句,这时一旁的叶澍先生小声对我说,不妨到他师弟处去试一下。
非常高兴的是,他的师弟很热情,一边问我买了多少衣料一边拿尺去量,随后又量了下我身体的相关尺寸,非常爽快地接下了活计。
五日后,我去取新衣。经过一番试穿,我感觉这位小师傅的手艺的确很棒,因为他做的衣服不仅穿着合身,而且样式时新。
然而,当我离开店子的时候,却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位小师傅不满三岁的小孩和他养的一条宠物狗,竟都穿着用我的衣料做的新衣服。
我很奇怪,既然这两位小字辈是出自同一师门,为什么一个说我的衣料不够拒绝接活,一个却有多余的衣料呢?
于是,我把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疑虑说给叶澍先生听。叶澍先生听后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我明白那位师兄为什么说你的衣料不够了——因为他也有一个和其师弟一般大小的孩子,所不同的是,那位师兄养了两条宠物狗。”
选自《妙语·卷首》2009年第11期
“马上” 小猴
文/叶澍
“马上”是小猴的“口头禅”,时间一长,大家都管他叫“马上小猴”。
“小猴,快上树给弟弟摘个桃。”——妈妈对他说。
“好,马上。”——小猴顺口应了一声,而躺在草地上的身子一动不动。
这时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好从他眼前飞过,一向喜欢蝴蝶的小猴欢叫起来:“妈,快帮我逮住它!” 猴妈妈想了一下,应道:“好,马上。”——可手却没有抬。
眼看蝴蝶扑闪了两下翅膀,得意洋洋地远远飞去,小猴气得撒起娇来,在地上打滚。不知怎地他突然觉得身上一阵痛,原来压在一只刺猬身上。他急得直喊:“妈啊,快,快把刺猬赶走!”
“好,马上。”——猴妈妈慢条斯理地答应,却坐着不动。小猴“妈啊,妈啊”地叫着,眼泪直淌,猴妈妈这才起身,帮他取下刺猬。
说也奇怪,小猴的“口头禅”
——“马上”,从此,再也没有听他说过。
选自1984年第3期《儿童时代》
(选入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
文/桂剑雄
叶澍先生笔下的那只“马上”小猴,总把“马上”挂在嘴上,干什么事都答应得很快,却做得很慢,甚至根本不付诸行动。他妈为了教育他,在他被刺猬刺中以后,如法炮制,只在嘴上答应“马上”,却坐在那儿不动——直到看到他痛得眼泪直淌,才缓缓起身,不紧不慢地走过去帮他取下了刺猬。
小猴很不理解猴妈妈为什么不及时跑过来帮助自己,抱怨说:“我都疼得那样难受了,您距我如此之近,竟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慢得像蜗牛一样走过来救我,就像离我很远似的!”
“你说得没错,”猴妈妈听了,笑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往往就是嘴上答应,到实际做到的这段距离!”
“马上”小猴听了,从此便再也不说“马上”这个口头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