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亡文学”代表作——《伊凡· 伊里奇之死》

(2008-11-15 19:05:25)
标签:

教育

 

 经典推荐:“死亡文学”的代表作——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伊里奇之死》问世后不久,著名作家斯塔索夫写信给托尔斯泰说:“人间还未产生过这样伟大的创作。与你这篇70页左右的作品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显得无足轻重了。”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在日记中写道:“我刚读完《伊凡.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确信,托尔斯泰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作家。”可见《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文学成就之高,尤其在“死亡文学”这一领域里,堪称最高成就。1880年威尔教授所编成的《文学中的死亡》,就在结论部分专门收录这一篇小说,可见它的伟大价值。

     熟悉托尔斯泰的读者都知道,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象托尔斯泰那样害怕死亡、幻想死亡、迷恋死亡又试图超越死亡。《伊凡·伊里奇之死》使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伟大的成功,也使他长期积累的关于死亡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喷涌而出。这一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1881年的一位法官临死之前的感受,他针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对自我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与评价。这个真实的故事由托尔斯泰的夫人转述给他,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与灵感。《伊凡·伊里奇之死》虽然取材于那位俄国法官的生死挣扎,但其实反映的却是托尔斯泰自己多次有关生死问题的亲身体验。不知多少年后,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后,在那个小火车站上迎接死亡到来的时候,是否记起了他这篇小说,其内心深处对死亡是否没有了恐惧而代之以欢乐?

    细读《伊凡·伊里奇之死》,则不难发现,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达到令人震撼的深度,例如伊凡对医生的不信任,对上帝的“埋怨”,对妻女外出的嫉妒与愤恨,以及那种绝望无助的孤离感,还有濒临死亡者在生命尽头对于死亡的“接受”等等,已经预见了现代心理学利用各种科学手段观察所得的心理反应及其阶段之种种,托尔斯泰的天才感受能力和想象力的确非同一般。

    对于老托尔斯泰,如果只知道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已经不错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不读书的时代!可是,如果再多读一点他的作品,真的可以受益无穷。真正的大师可以给我们的财富是无法想象的——他可以引领我们走向发见人生真谛的道路。

   不知我的学生中,有人会看么?看了以后会有所领悟么?

   我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和一定的怀疑。

        (如果要读,一定记得读草婴翻译的版本呢!)

 

附结尾:

     整整三天,他一刻不停地在那个黑口袋里拼命挣扎,而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力量却无可抗拒地把他往口袋里塞。他好像一个死刑犯,落到刽子手手里,知道没有生路了。他每分钟都感觉到,不管他怎样挣扎,他是越来越接近那恐怖的末日了。他觉得他的痛苦在于他正被人塞到那个黑窟窿里去,而更痛苦的是他不能爽爽快快落进去。他所以不能爽爽快快落进去,是因为他认为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这种对自己生命的肯定,阻碍了他,不让他走,使他特别痛苦。突然,他的胸部和腰部受到猛烈的打击,呼吸更加困难,他掉到窟窿里。在窟窿底里有一道亮光。他觉得自己仿佛处身在火车车厢里,你以为火车在前进,其实却在后退。这时他突然辨出了方向。“是的,一切都不对头,”他自言自语,“但没有关系,可以纠正的。可怎样才算‘对头’呢?”他问自己,接着突然沉默了。第三天傍晚,他临终前两小时,念中学的儿子悄悄地进来,走到父亲床跟前。垂死的人一直在惨叫,挥动双臂。他的一只手落在儿子头上。儿子捉住他的手,把它贴在嘴唇上,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伊凡?伊里奇掉了下去,看见了光。他领悟到他的生活过得不对头,但还可以纠正。他问自己:怎样才“对头”,接着一动不动地留神听着。他感到有人在吻他的手。他睁开眼睛,对儿子瞧了一眼。他可怜起儿子来。妻子走到他跟前。他对她瞧了一眼。她张开嘴,鼻子上和面颊上挂着眼泪,露出绝望的神情瞧着他。他为她难过。“是的,我把他们害苦了,”他想。“他们真可怜,但等我一死,他们就会好过些。”他想把这话说出来,可是没有力气说。“不过,何必说呢,应该行动。”他想。他对着儿子用目光示意说:“带他走……可怜……你也……”他还想说“原谅我”,但却说了“原来我”。他已经没有力气纠正,只摆了摆手,知道谁需要听懂自然会懂的。他恍然大悟,原来折磨他的东西消失了,从四面八方消失了,从一切方面消失了。他可怜他们,应该使他们不再受罪。应该使他们,也使自己摆脱种种痛苦。“多么简单,多么快乐,”他想。“疼痛呢?”他问自己。“它哪儿去了?嗳,疼痛,你在哪儿啊!”他留神倾听。“噢,它在这里。好吧,疼就疼吧。”“那么死呢?它在哪里?”他寻找着往常折磨他的死的恐惧,可是没有找到。它在哪里?什么样的死啊?他一点也不觉得恐惧,因为根本没有死。没有死,只有光。“原来如此!”他突然说出声来。“多么快乐呀!”对于他,这一切都只是一刹那的事,这一刹那的含义没有再变。但旁人看到,临死前他又折腾了两小时。他的胸膛里咯咯发响,皮包骨头的身体不断抽搐。接着咯咯声越来越少,喘息也越来越微弱。“过去了!”有人在他旁边说。他听见这话,心里重复了一遍。“死过去了,”他对自己说。“再也不会有死了。”他吸了一口气,吸到一半停住,两腿一伸就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