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意修拳

(2019-10-21 16:59:01)
标签:

杂谈

借意修拳

经典拳谱《十三势歌》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总结太极拳诸动作要领时亦提示:“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可见太极拳中用意之重要。反之,如在练拳中不会用意念,尽管套路烂熟,各种锻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正如我幼年时一位老师常说的:“一锅白开水,烧得哗哗作响,里面没有一粒米,堪作何用!”

此书中即体现了练拳与意气的重要而微妙的关系,简而言之:拳势为外形,意气为内核,拳势为阳(再分则皮表为阳,骨髓为阴),意气为阴(再分则显形为阳,内蕴为阴),阴阳相济方为全功。在多数情况下,应为意气支配拳势,此即所谓借意修拳。

如“用意不用力”,就是假借某种意念诱导提升拳艺的作法,即所谓借虚修实,借假修真。如悟性高,借用得好,可使拳艺出神入化。书中拳械诸式名称,如揽雀尾、白鹤凉翅、倒撵猴、玉女穿梭、退步跨虎等,即多为象形取意,借意修拳。走架亦可体现,如第一卷《论意与气》一节中云:“太极拳之用意与气,在初学虽甚难,但并非无入门方法。即初练十三势,或练单式时,必须从“设想”两字着手。譬如双手作按式时,即假想前方若有敌人。此时手掌中并无气可发,己乃假想气由丹田贴于脊背,然后由背而臂,而腕而掌以透出之,发于敌身。此种假想,初学时虽属渺茫,但习之既久,即能运用自如。”

再如前面提到的发劝中的“凌空劲”,就是一种借意念而修,借意念而用的特殊拳法。书中解曰:“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是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沾黏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受而后退。"

应该说,我国各门派高明的拳家,大都体会到借意修真的奥妙。如相传为神医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借形练意,健脑健身。再如“形意拳",顾名思义“形其意也”。即借意而练形,借形而现意。王芗斋大师由此化出“意拳”,更强调意的作用,借虚而练实,在技击与健身的作用上举世公认。

不但是悟劲,即使是走架,也会借意而修。如书中卷一《练习太极拳之顺序与经历》章所云:“然练至功深时,即不拘场所大小,虽四块方砖大小之地,亦能练习。甚或坐时、卧时,均可行使。盖斯时所练者为意,而非外式也。”书中分散论述尚多,提醒学者自学自悟。

此再引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的一段名言,供学者体悟:“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见孙禄堂《拳意述真》)

另外,如日常之挑担、背物、泼水、抱婴、抡锤、甩鞭、抖衣、簸物、接球、传球……等不自觉的巧劲,甚至伸懒腰、打喷嚏、打呼噜……诸感受皆可体现融合于拳中,施之于推手。当然,用意的更高境界,还有全身气圈之变化,意气吐纳之平恒,借用身光、树帽进行锻炼等。但这种有意而为的动作表现,还应升华到无意而为的自然条件反射,既更非言语所能道了。

摘自《太极拳刀到桿散手合编》导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