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顿与劣币驱逐良币

(2018-06-07 12:09:17)
标签:

杂谈

         18世纪20年代之后,白银终于变为非主流,黄金成为货币世界永恒的主题。对物理和数学来说,牛顿是奠基人;对牛顿来说,物理和数学只是业余爱
好。牛顿的本职工作,只是英国王室造币大臣。在这个职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是相当兢兢业业。
         牛顿当政之前,“造币大臣”只是一个闲职,没有任何实权。各家银行自已发行银行券,自行铸造铸币,日子过得那是相当滋润,关造币大臣何事。黄
金为币,始于牛顿。

          18世纪初,金银同为英国货币,但牛顿发现黄金越来越多,白银越来越少。因为,黄金在欧洲大陆购买力低于英国,白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在英国本土金贱银贵,在海外金贵银贱。
           牛顿不但掏空了国库的白银家底,而且收购英国居民银器,就是为了增加白银铸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出约700万英镑白银,依然不能扭转金贱银
贵的局面,新铸的银币也在流通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牛顿很伤心,伤心之后就明白了:既然黄金在本土便宜,无论铸多少银币
都会被人藏起来,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的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发现并加以明确表述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英国
王室财政顾问和金融代理人。1559年,他根据对当时英国货币流通状况的考察,上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劣币,以防止成色高的良币
外流,并重新铸造足值的货币,以维护英国女王的荣誉和英国商人的信誉。格雷欣在建议书中首次使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指出由于劣币与良币按面额等值使用,因此人们往往把良币贮藏起来或运往外国使用。这样就出现市面上所流通的都是劣币,而良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的货币现象。

       假定男A,男B,美女C,从客观条件和个人禀赋来看,男A较有优势,男B稍逊。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
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太效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