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原文: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
,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大致意思是: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看完这个故事或者想起这个故事,或者有人说起“疑邻窃斧”这个成语,无不感到好笑,这个丢斧子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疑神疑鬼的,好没有道理。但是这就是经典。
之所以经典:
一是
这个故事能用一个成语总结出来,众人皆能心领神会,有时还可以博得大家莞尔一笑,真是难能可贵。
二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终结于列子时代,两千年来现实版这样的故事,不断地上演,有的还是闹成了悲剧。如后来的《十五贯》,只要能凑巧,怀疑起来毫无悬念。
三是这个故事的一种病就叫疑心病。这种病对于病人和其他人都是痛苦的,无端的被怀疑,岂不难受。
四是我国的《刑法》已经做到了疑罪从无的原则高度,这个法律的进步不是对疑邻窃斧者的终结,而是为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避免更多的邻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