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恶紫之夺朱也

标签:
云水随缘论语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读书摘要 |
【译文】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简析】“紫之夺朱”意思是紫色过度失去了红色原色。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所谓红得发紫,就是红色过头了,就是紫色了。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个叫阿朱的姑娘,时而精灵古怪,时而温柔可人,聪明伶俐,可爱娇俏。可是的妹妹叫阿紫,她性格专一痴情、刁蛮任性、敢爱敢恨,行事十分毒辣,在金庸女主角中属罕见人物。金庸把姊妹俩个起名为阿朱、阿紫的是否有“紫之夺朱”的意思呢。
推崇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郑声淫”,这里“郑声淫”之“淫”为过度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卫之音”被评为过度、无节制的音乐,造成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本篇上章对于巧言令色做了一次重复,其目的也是说,利口有覆邦的危险。这里谈到“利口”,《论语·子路》(13·15)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大致意思是,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