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论语】子曰:“有教无类。”

(2016-03-17 16:17:42)
标签:

云水随缘

论语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读书摘要
【学论语】子曰:“有教无类。”

  【原文】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简析】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开始创办私学,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大事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从宏观上讲,“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从微观上讲,在教育实践上,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对于每个人都要人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不分差生优生,不分愚智,都要尽力去教育,都要因材施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