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简析】《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仁勇三者是统一的,一个人要有这三种品格,才能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这句话后边《论语·宪问》中还提到,说是孔子自己说自己的。
知,有时解释为聪明,有时为智慧。智慧与聪明是不同的,智慧缘于先天的,智慧与知识也是有差别的,智慧是知识的运用的结果,不是读书多有知识就有智慧。《后汉书·隽不疑传》中有隽不疑“智辨太子”的故事: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一个男子乘着黄犊车,插着黄旗帜,身穿黄色长衣,头戴黄帽,来到皇宫北阙,自称是卫太子。公车令将此事上奏汉昭帝,汉昭帝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等官吏一起去辨认真伪,都不敢表态。隽不疑后到,他来到以后立即命令属吏将此人逮捕起来。有人劝他说:“此人是不是卫太子现在还弄不清楚,姑且等等再说吧。”隽不疑说:“诸位何必畏惧卫太子呢!春秋时期卫国太子蒯聩因违抗其父卫灵公而逃亡国外。等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蒯辄继承了王位,这时蒯聩请求回到卫国,蒯辄为维护先王的意志而拒绝了蒯聩的要求。孔子在《春秋》一书中肯定了蒯辄的做法。如今这位卫太子也曾得罪过先帝,他逃亡在外而没有接受处死,现在又自己来到,他是我朝的罪人。”于是就将此人送往皇家监狱。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后很赞赏隽不疑,说:“公卿大臣们都应该像隽不疑这样,懂得如何运用经术来维护大义。”
至于勇的培养方法,《孟子·公孙丑》中说北宫黝、孟施舍两个人的方法不一样:“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培养勇气,他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如果这是畏惧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