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经济学》书摘(卷中)
(2008-09-17 16:45:40)
标签:
经济边际效用亚当·斯密 |
分类: 读书摘要 |
现在向大家推荐《人人都爱经济学》这本书。这本书是在网上看到的,http://book.qq.com
/s/book/0/14/14506/index.shtml,网上的书很多,但在网上读的很少,大多原因是阅读习惯问题,读书喜欢圈圈画画的,网上的
书很难办到,另外,网上读书必须一直在电脑跟前,姿势不是太自由。偶尔发现这本《人人都爱经济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他的主要有点是,把高深的经济学术
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一看都懂,真是难得,即使有经济学基础的看后也有新的感受。
下面是该书的一部分摘要,摘其要点,弥补一下网上读书不能圈圈画画的缺憾。摘要缺少了他那通俗的、妙趣横生的语言。有时间还是看原作更爽快。
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在所有关乎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说,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和主角。
价格由谁说了算,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是一个商品的货币衡量,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见惯。为什么价格如此重要?如此难以理解呢?其实,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是难以理解。
人类很早就发现,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每个人擅长生产的东西不一样,而需要的东西却差不多,都需要消费多种东西才能生存。如果不分工,每个人什么都生产,就不如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总产量大。
有了分工,就得有交换,否则谁也活不了,不要忘了此时他们只生产一种东西,但是需要消费鱼和肉两种东西。?因此,人类都有交换的愿望,就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这个交换的依据就是价格。价格的本质,是一个比例,交换的比例。绝对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00元,你不必害怕,因为一瓶可乐的价格是300元。
酒被窖藏起来之后,人手虽然不再劳动,但是大自然还在劳动,一切引起人们希望后果的操作,都是劳动,哪怕是畜牲的劳动。这是很可笑的解释,因为劳动只能是 人的劳动,哪里有什么大自然的劳动、畜牲的劳动呢。正是这些忠实信徒的胡乱解释,使得李嘉图原本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劳动价值学说解体了。
当时,写了著名的《人口原理》的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不无调侃地说:我早就说过,决定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劳动,现在你们也同意了,不过,我给你们说的大自然 的劳动取了个新名字,即"资本",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为这个时候,资本的获得不再是免费的了,要创造价值,必须有资本的加入。人们对价值的认识深 入了一步。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应该再加上土地,就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认识又进了一步。再后来,又有人说,要加上技术和知识。
光凭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等客观要素,还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包含劳动多的东西,价值不一定大。
边际效用是和总效用相对的一个概念,总效用是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而边际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
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说,一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它的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
总效用的规律是,开始的时候,随着消费某种东西的数量的增加,效用会不断增加,可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了,然后就是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
总效用先增加后下降,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边际效用变化的特征是递减,也就是后一单位的效用,没有前一单位的效用大。
马歇尔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他认为,价格既与供给有关,也与边际效用有关,即与需求有关,是由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的。
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函数。供给,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的函数,反映的是生产者的行为。供给并不就是生产,生产是个行为,供给却是个函数。
在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中,价格是自变量,因为价格首先变化,人们根据价格决定供给量。
需求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消费者的行为。需求中,凝结着效用、边际效用、偏好等因素。一般来说,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需求也不是购买,购买是行为,需求是个函数。
经济学家最重视的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说过了,这个关系叫需求,或者需求函数。而且关于两者的关系还有一个定律,叫做需求定律,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有价格出现的场合,经济学家叫"市场",不管看得见看不见,都叫市场,比如小商品市场是看得见的,而金融市场则是看不见的。
亚当·斯密曾经讲市场叫做"看不见的手"。人们大多不明白为何如此称呼市场。这是因为,买东西的人和生产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之间是不认识的,没有见过面,但是价格这个市场的核心,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价格协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
消费者理论说明的是,人们在收入一定或者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自己效用的极大化。?
为什么假定收入有限?这个假定其实是资源稀缺假定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反映。首先,如果收入是无限的,那我们一定这样消费:买所有的东西,直到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为零。?
其次,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理性选择,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资源、收入不是有限的,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注意,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是无穷多时,消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才是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条件。此时,根本不必考虑如何花钱,如何节省。
你 的最佳状态是,你吃的每种东西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也就是最后一口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吃的每一口,相当于前边的一单位的货币。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吃 的每种菜品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都一样。我们吃每种东西的数量仍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即边际效用必须是一样的。
所谓购买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可以用该商品的价格除以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是消费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来表示。
收入的边际效用,跟商品的边际效用一样,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即边际效用递减。当你有一块钱的时 候,这一块钱对你非常重要,每一分钱,你都会十分珍惜,很看重,如果丢了,可能会很难过。而当你有1 000万的时候,即使丢几百块钱,你也不会伤心的。富人最后一块钱的效用低于穷人。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运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它蕴含的思想是,如果一种行为的边际好处大于边际损失,我们就继续这种行为。我们需要做出抉择时,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情况又会怎样?因为收入增加了,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了,只有让购买的电影票和可乐的边际效用下降,才符合我们的购买原则。因为我们的原则是,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如果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价格不变,就必须让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下降,只有增加对商品的购买,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消费者将既增加对电影票的购买,又增加对可乐的购买。
经济学假定大家都是在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
为什么假定收入有限?这个假定其实是资源稀缺假定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反映。首先,如果收入是无限的,那我们一定这样消费:买所有的东西,直到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为零。?
其次,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理性选择,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资源、收入不是有限的,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注意,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是无穷多时,消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才是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条件。此时,根本不必考虑如何花钱,如何节省。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消费者应该这样花钱:让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比如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都相等。
消费者应该通过"边际调整",也就是只比较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使得投在不同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获得的效用相等,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
收入的边际效用,跟商品的边际效用一样,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即边际效用递减。当你有一块钱的时 候,这一块钱对你非常重要,每一分钱,你都会十分珍惜,很看重,如果丢了,可能会很难过。而当你有1 000万的时候,即使丢几百块钱,你也不会伤心的。富人最后一块钱的效用低于穷人。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运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它蕴含的思想是,如果一种行为的边际好处大于边际损失,我们就继续这种行为。我们需要做出抉择时,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马歇尔一生笃信宗教的力量,也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认为两种力量对人类行为的 影响最根本最持久,一是经济的力量,二是宗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