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将会出现”这句话时,我就想起一些路上遇到的一些事情,深深体会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还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记得路边有个拉二胡的,每天早起在路边拉二胡,我虽然五音不全,但还是听着拉的不是很好,没有韵味。每天他都在那里拉他的二胡,很投入,好像没有人注意。有一天,见一个身体魁梧的汉子,正和拉二胡的讲,某一点拉长点,某一点弓子略拐一点弯,试验几次,过门的曲子拉起来就像那么一回事了。事后知道,这位汉子,看来威武,还内秀,在家自己独独喜欢听戏,是个票友,有些基础的。好像是遇到知音,拉二胡的拉得很起劲,满脸堆着笑,不时的问问是否,时间不长汉子就告辞了。
两个不相识的人能互相指点一下,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学生。学生就是要学习新的东西的人,有学习的欲望,渴求知识或者成功。不是坐在学校里就是学生,孔子进庙每事问,除了有孔子尊重先人的意思外,也有学习的意思。
二是必须有老师。老师就是比自己先进一步的人,不一定非得请到家里,谚语:人之患好为人师。人人都有当老师的毛病,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人人都需要展示自己光辉的一面。作为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做的努力,是有人不忍心看着你不管的。
算来算去,关键点还是在于学生,这里要求学生就必须有学生的样子:
有求学的欲望;
有严谨态度;
有虚心的姿态;
有勤奋的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