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性教育之路上——京城之行,快乐无限
(2013-07-14 15:07:45)
标签:
马晓年
人民教育
注册性教育师资
青爱教育
白云阁
|
分类:
心走四方
|
发现自己绝对是个精力过剩的人。每次出行北京,日程都会安排满满,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学习,拜见德高望重的老师,约见精诚知心的朋友,商谈青爱教育的大事,游逛古色古香的小巷,几日行程之充实、心灵之震撼、回味之余地胜过平日一周甚至一月所能感受到的一切。这就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定期要到北京一行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吧,喜欢这种感动与震撼,喜欢这样的充实与冲动,喜欢这样的回味与回馈,令自己的心灵与生命永葆清新与魅力!
三天注册性教育师资培训课程,令自己耳目一新,尤其是甄宏丽老师参与式教学方式给了自己莫大的启迪。对青少年性教育内涵、原则及实施路径亦有了新的思考,全身心推动青少年性教育事业又平添了一份执着与信心。
几年前我曾跟朋友们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最权威的媒体中发出青少年性教育的心声,当时朋友笑我太痴心,言外之意在中国这块地盘上如此敏感的话题想在最权威的媒体中呈现实在是痴人说梦,我理解朋友的心意但心中自有定数。其实,朋友不知早在2009年央视道德观察《一鸣论道》栏目记者已来我这里做了《小屋里的阳光》专题报道。而近日,教育部最权威的核心期刊记者也发来了性教育专题文章的邀请,几年前的教育梦想,在2013年的平面媒体中将实现巨大的突破,这于我这等视青少年性教育事业为己命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约见编辑朋友,细数心中快慰及创作的冲动,为中央媒体如此以人为本、真正关心青少年健康幸福成长话题的职业精神深深感动!坚信自己走着的路,坚信得道多助,永远不变的真理!
咖啡厅里,见到了源创一品的编辑小妹。此前电话勾兑过多次,所以见面感觉早已是老朋友。都是东北人,都是做事的有梦想的人,所以谈起话来自然颇合得来。从性教育谈到危机干预,从案例故事谈到教育随笔,从课堂实录谈到专业成长,从人生教育谈到教育人生……没有固定的主题,却时时都在谈有价值的主题。由咖啡厅谈到了公司办公室,由编辑小妹引领见到了公司老总吴法源先生,见到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李斌先生。说实话,早有想写书的冲动,却苦于缺乏真正细致的专业引领,有太多的多年积淀的素材,却一直未找到最恰当的输出表达路径。这一次与吴法源先生等的特别交谈,算是茅塞顿开了。找到了很好的锚点,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精心梳理打造系列了。10年200万字的专业积累,厚积薄发,一定不负众望的!
南锣鼓巷,朋友同行,吃小吃,逛小店,试衣装,回到宾馆已是夜半,庆幸没把自己丢了,路痴在关键时刻还能找到原点,实在要感谢宾馆工作人员的电话悉心引领,想来好玩亦有余悸。换了住处,到了自己熟悉的母校校园旁。第二天早起,漫步母校校园,看熟悉的一草一木,想在这里度过的青春时光,无限感慨。其实,22年,自己从未真正离开过这个校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大校训早已深入骨髓,做一位令母校感觉荣光的师大人应是我此生莫大的追求与希望。人到中年,越发感觉到学校文化之于年轻生命之深远影响了,感慨万千!
见到了青爱办主任李扁先生及其工作团队。7年了,一路随青爱工程走来,与这个团队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青爱教育的主旨也早已融入骨髓,我所到之处也自然会有青爱教育的声音。这一次会谈的时间并不长,但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都已在那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了淋漓尽致。行事方面,我喜欢大刀阔斧精心务实。做人方面,我主张简单实在低调真诚。这些年,还真地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了,历练所致。
早已与性医学专家马晓年老师约定好,见面交谈。说句心里话,这么多年遇见过的名师、大家很多,都有令我钦佩向往之处,但马晓年、陈一筠老师等学术大家及人生典范在我心中的位置又与其他老师实在不同。喜欢他们对事业的钟情对学子的厚爱,欣赏他们对生活的享受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一直行走在事业的最前沿,却从未远离过最真实的生活。每一次的见面或电话交谈,于我来说都是人生中一次特别的生命洗礼。回程那一天,北京日温35摄氏度,太阳当空照火辣辣的让我这个东北人颇有些吃不消,令人感动的是为了不让我拎着大包转车周折,马晓年老师执意亲自赶过来,约好在北京站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里见面。心中无限感慨自己何德何才得恩师如此厚爱?
四个多小时交谈,从本期注册性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内容及形式,到平日工作中性教育案例的实践与反思,从即将动笔的青少年性教育专题文章的主旨到正筹划的生命教育类案例故事书的创作出版,马老师一一解读、指教,毫不吝惜自己的爱才之心,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交谈中笑问马老师,如我这样可以得到老师如此耐心指教者应该不会很多吧,一向低调平和行事说话的马老师微笑回应,确实如我这样用心做事专心求学的人实在太少了,难得的可培养造就的后生值得导师们精心引领!那一刻,我无言以对,唯有由心地感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引路,个人领悟,这些元素对于一个人的专业成长来说都不可或缺。人生路上,能遇见陈一筠、马晓年等这样高品质、高素养的名师引领,于我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又遇上了这样一个让专业人员有无限做事空间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走出脚下的每一步呢?
回来一段时间了,还有很多很多待仔细消化的信息,还有那一大摞吴品源先生赠送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师专业成长类的新书待精心品读,还有那么多需静心梳理出的文字故事……想起了前段时间省心理研讨会上一位朋友说起的那句话: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但胖子是一口一口吃起来的。提醒自己,勿急躁,但求每日一文,每周一书,每天有收获和进步,梦想便在不断实现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