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竹
青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11
  • 关注人气:4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中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述》在《人民教育》发表

(2010-12-20 19:04:17)
标签:

心理教师

专业成长

咨询手记

社会支持系统

杂谈

分类: 媒体报道

   

《一位中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述》在《人民教育》发表

   可谓半生走过专业路、半月撰成自述文,十一长假用心成就的文字《一位中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述》得到了《人民教育》诸位编辑朋友的厚爱,得以在2010年第23期《人民教育》杂志“心灵港湾”栏目全文刊发,甚感欣慰。内心思忖,倘自己所走之路能给同行朋友们一点信心和启发的话,便是本人一大荣幸之事!贴来全文,与朋友们共同分享!

 

 

 

——心灵港湾

一位中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述

辽宁抚顺二中   白云阁

                  2010年《人民教育》第23

 “老师,您能救救我吗?我的生命可能要倒数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后面的路该如何去面对?”不慎遭遇成年男子性侵犯的高二男生发出的生命呼求;

“老师,上周日见面时我终于鼓足勇气告诉爸爸我爱他,也渴望得到爸爸的爱与理解。这是爸妈分开后我与爸爸的第一次长谈,也是我第一次看见爸爸流泪……”深受父亲离家困扰之苦的高一女孩,终于将满怀的不解与怨恨开始逐渐转化为爱的行动;

“老师,我从高一就喜欢上班里一个女生了,我知道高中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但却总是无法自控地想起她,看到她跟别的男生在一起说笑,我就感觉特别不舒服。我该怎么办呢?”一个情窦初开的大男生纠结地求助着……

我是一名中学心理教师。写下这些文字时,孩子们那一张张孤苦无助又渴望帮助的面孔又在脑海中浮现,心中感受颇为复杂:时而心疼、时而纠结、时而心生淡淡的喜悦,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之痛也为自己的专业抉择。

常有朋友问我,每天泡在“问题”堆里、每天接触“心理垃圾”不累吗?爱米莉.狄更森那句“如果我能使一只迷途的知更鸟重返巢中,我就不虚此生或可表达我最真实的心声。心理教师的价值无法用分数衡定,但心可丈量。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坚定的握手、一刻静静的陪伴、一段倾心的交谈、一节精彩的心理课……都可能激活一颗年轻的生命,爱与智慧也已在不知不觉间于孩子们的心中滋长传承。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呢?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就成长中话题深入探讨“唇枪舌剑”,每一次看到阳光笑容自信和力量又重新洋溢于孩子们脸庞,我的内心都会悄然升起一股平静而祥和的暖流,仿如听见花开声音一样美丽而幸福。我想这便是一位普通心理教师所能享受到的最简单而又真实的幸福吧!

心理教师甘苦自知。自己虽无学科教师升学考试压力之苦,但上课、咨询、培训、课题研究等大堆事务缠身,一天下来也常身心疲惫。也曾犹豫彷徨无助泪流甚至动摇,值得吗?然而答案总是肯定的,自己脚下的路也从未停止过!爱与责任,乃是支持我不断前进的原动力。我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

理论学习,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针

     与许多探索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一线的朋友一样,我也是“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19917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1996年因课题研究需要,我初涉学校心理学领域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20018月我重回母校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并顺利获取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2003年的8年时间,心理学专业学习与培训占去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也为我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间,有了心理学理论指导,我的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如虎添翼,别有一番情趣。20038月,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专职心理教师。

20032010年,我职业生涯的另一个8年又已在风雨中走过,而理论学习与专业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之路上也已刻录下一行属于自己的或深或浅的成长足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过万人,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案例上千人次,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所撰写的心理咨询手记已达120多万字。2007年创办了“青艾工程”( 20061223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起的“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的简称)全国第一家“青艾小屋”。我所倡导的青少年生命教育主张,已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等权威媒体及一些学术会议在青少年生命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理论的熏陶和引领。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事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心理教育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组成也较复杂。无论我们是从哪条渠道走上心理教育之路的,也无论我们目前身在何方,若想真正在学校心理学领域有所作为,系统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都不可缺失。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定期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是一种学习,可以开阔视野,结识众多名家同行;静夜读书也是一种学习,可以走近名家内心世界,让心宁静;在实践中反思、研讨、交流也是一种学习。由实践出发的理论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边读书边思考边交流,理论会更鲜活也更具指导性。

心理课堂,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如此。还记得20038月,我刚开始做心理工作时,朋友发自肺腑地忠告我:“不是给你泼冷水,家长、学校和社会要的是分数,想在学校里推行心理教育绝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平地建高楼,你一个人能有多大能量?能救得了几个孩子呢?”朋友是个理性而悲观的人,而我更喜欢享受“一直在路上”实践探索的妙处。我选择的切入点就是精心上好每节心理课。

没有教材,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可参照的心理课堂模式,一切从零开始。这就是8年前我开始专职心理教育工作时的实况。间周一次的心理课,课程主题如何确定?以什么形式上?如何才能达成心理教育目标?

精选主题。我们心理课程主题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每学期初以问卷及个体访谈等形式收集同学们自身最受困扰的话题及希望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的话题,据此确定部分课程主题;二是根据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确定部分常规生命教育主题;三是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心理实际随机确定心理教育主题。

主题即课题。40分钟的主题课程,实际上要准备的却是一个大专题的内容。于是每探讨一个主题,我都会集中精力通过网络、杂志、专业书籍等途径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查阅已有课程的相关资讯,探析主题背后的理论基础,设计更有效的课程实施路径。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方案,以期课程的实效性。

当把每个话题都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和准备时,自己在课堂上自然越来越驾轻就熟、舒展自如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两性情感、人际交往、性健康教育及艾滋病防治教育、感恩教育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等等,凡关乎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与人生幸福的话题,都可能成为心理课堂共同探究的主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激情辩论、拓展训练、影片赏析、心理探源、应对策略指导、参考文献分享、课后实践指导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也确保了课程的有效实施。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已成为学生特别的心理加油站。

咨询手记,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奠基石

为有心理困惑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同学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是学校心理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及自身素养要求更高、心理教师所承载压力与职业风险更大的一项工作。如何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最有效的心理帮助?做中学,学中做,对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8年来,认真撰写心理咨询手记早成我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每接待一个求助者,从求助者的基本信息、主要问题及症状表现、沟通辅导策略、咨询效果评定、问题反思及日后跟踪辅导策略等,我都会尽可能翔实地记录下整个工作过程及个人专业反思,然后慢慢“反刍”或求助专业人士督导。至今,我已写下120多万字原始心理咨询手记。十几本厚厚的咨询手记,记录的不只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故事,是我自身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更是我生命旅途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实践证明,认真及时地撰写心理咨询手记对个人专业成长大有裨益:第一,可以反思自己辅导技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而且有助于锻炼自己记忆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第二,定期及时输出咨询中所遭遇的“心理垃圾”,既可免除负性情绪“污染”,又能确保后续心理咨询时顺利提取相关信息。第三,反思积累多了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咨询风格,而且回眸自己的专业成长足迹时,会有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也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新动力。

今天,我在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时,依然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但随着咨询案例的增多、人生阅历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面对个体求助者时,我已更自信、舒展而有定力,自己的生命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滋养。而这应归功于认真撰写心理咨询手记的习惯。

课题研究,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发现,当以一种科研态度去设计每节心理课程、去反思每个咨询案例时,自己原有的零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科研框架的支撑下变得思路明晰;当自己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携手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意识浓且有意愿在学校心理教育领域有所作为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路径也已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地打开,自己也逐渐走上了课题研究的专业成长之路。

上路才发现,课题研究并非想象的那样高不可及。只要我们肯于思考,乐于尝试,工作中遇到的每个新问题,都可能成为我们科研的起点课题。目前,我主持和参与的省级以上课题共4项,其中“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课题已荣获辽宁省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三等奖。我们所探索出的青艾小屋“十个一”生命教育模式在青少年生命教育领域也已产生较大影响。

这种源自实践又服务实践的研究课题,更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做起来也更容易有所突破。可能研究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就一定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光。事实上,课题研究过程中,从查阅文献论证课题制定实施方案、深入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合整个科研团队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到精心撰写科研论文、课题报告,无不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一种历练和挑战,过程本身就可享受到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的快乐。

课题研究不仅有效扩充了学校心理教育的人力资源,使学校生命教育主张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也为我自身的专业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机会,也让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享受到了学习与探索的乐趣。当然更重要的也最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自身的专业成长也随之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社会支持系统,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灵港湾

当走近孩子们心灵世界的那一刻,心理教师自身的素养、生命状态、人格魅力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便已开始对孩子们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影响。所以我常想,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心理教师应是本常读常新的书。然而,面对工作压力大、沟通伙伴少、专业资源有限、所受关注少且多为单打独斗的工作现实,心理教师何以保持自己生命的鲜活?

20069月,我应邀到北京参加一个青少年性教育论坛。那次论坛让我受益最深的并非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高深的学术思想,而是 “先有一个圈子,后有一个时代”的发展理念,让我有种久居阴暗陋室突然洞见外面晴空丽日一样的惊喜与震撼。原来如此,尽管时有磕磕绊绊、时有困顿迷茫,但自己依然充满信心和活力地行走在学校心理教育事业的最前沿,不仅是因为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更因为我的生命中有着很好的滋养我人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个系统里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有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和医学界的专家学者,有学校心理教育界的同行,也有与我朝夕相处的领导、同事、运动伙伴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他们构成了我生命中不同的圈子,生活情感圈、专家督导圈、同行互助圈、运动休闲圈、同事合作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圈子,圈圈独立,却如斜拉桥上的各自分离却又合力如一的绳索一样,在不同的时刻给了我最贴心的支持和关爱,让我时时保持生命的鲜活与滋润,支撑我跨越人生的长河!

20108月,我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更好地互通有无、携手推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我们自发建立了“国培心理黄埔一期”QQ群。在这里,学员们可以尽情倾诉工作中的苦乐、尽情分享各自的优势专业资源、尽情地就某一个热点话题进行专题研讨,当然也会尽情地畅想和憧憬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这是一种家的感觉,在这里我相信绝大多数朋友专业成长历程中又多了一个圈子、又多了一重保护,生命中也又多了一重快乐。

写在后面的话

当我们的工作能够协助孩子们解除困惑健康发展时,当我们的出现能够赢得孩子们最热烈也最期盼的掌声时,当我们所做的“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监测评估方案”可以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时,当我们做好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工作并能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指导及心理援助时,当我们为一些有特别需求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心理关怀时,当我们的心理教育工作确实能够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有所助益时,我相信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实际影响力一定是不言自明的。

“有为而有位,有位而有威,有威而有味”,乃诸多国培学员专业成长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学员们相互激励时最常提起的一句箴言。我一直在想,不抱怨不等于没有需求,如果有为还能“有位”,那么心理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为有位会更有威,我们的心理教育工作必然更加有味!

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在丛中笑!

(责任编辑 朱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