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麦田”到“校园”——守望者之说(zt)

(2010-03-17 22:5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收藏
http://blog.kxsy.net/user2/17248/archives/2009/35571.html
●从“麦田”到“校园”——守望者之说
0

●从“麦田”到“校园”

——守望者之说

                                                                文/水佩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购买已久,但一直被我闲搁于书架积聚灰尘。我对它的阅读兴趣始于浙江作家朝潮对塞林格及其作品的评价:一个神秘作家以及影响一代人成长的个性文字。而后又因学校布置我们学习朱永新的教育学论稿《校园守望者》一书。于是,我正好借此机会把两本关于守望者的书联系起来对比阅读。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塞林格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之口诠释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真实含义。    “我愿意做一个校园的守望者/我守望孩子的心灵/我要让他们浸润春的甘霖、收获秋的黄金/在抑恶扬善中具有冬的冷酷、夏的热情……”这是学者朱永新在《校园守望者》里充满诗意的开篇之语。

       两位守望者。一位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一位是常年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但他们都是守望者,都满怀着那份守望之情,真诚、睿智、眼光中满是关切与爱。       

      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的读者来说,麦田是个有质量,包含丰富内涵的词语。从梵高到海子,麦田几乎就是生命的象征了。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校园也是个极富重量,包含丰富内涵的词语,可以说,就像麦田对于梵高和海子,校园几乎也是生命的象征了。

       塞林格的麦田守望,朱永新先生的校园守望,其实都是对生命的守望。只是,塞林格针对整个人类,更多的是悲悯。而朱永新先生面对的是孩子,核心就是爱。

我们也许不可能达到俯视世界,关切整个人类。但我们能时刻面对孩子们,并以爱的名义忠诚地实现守望的意义。

      阅读塞林格的著作,我能感受到波涛汹涌般的力量。而在阅读朱永新先生的文字时,那种力量被化成了如同时间一般的紧迫感,一种责任,一种对自身职业生活的深刻反省。

       都说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我想,这个用得有些泛滥的比喻,其实,其内核正好阐述了校园守望者的含义。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进入校园教学的时候,我就曾把校园想象成一座花园,永远地阳光灿烂,永远地五彩缤纷,每一阵风里都是飘着芳香的,每一寸时光都是镶嵌着金光来临的。而我就是其中微笑着的那个老园丁。

       这样的想象很美好,却苍白空洞。

     《校园的守望者》是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朱先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我一直对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有着无形的排斥和抵制。但此书当属另类学说,它并非空洞的说教,它于平凡之处落笔,一个很实际的自我评定,一张很简单的学生纸条,无一不引起我的反思和借鉴。我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巧妙构思。

      在这本书中,花园不仅有着花朵,更是提醒着我们,这是座稚嫩脆弱的花园。花朵们,时刻受着各种威胁。花园有的不仅是美丽。更有与美丽时刻相伴的危险。正因为这样,教师才有了比园丁更加确切的称谓——守望者。

     “守望”一词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看守了望。 2.等待盼望。作为守望者,首先有着和园丁一样的职责看守。我理解,其中就是一份责任。凭据着自身对危险的全面了解和洞悉,细致地关注孩子们。是明知有悬崖的危险,而尽力看护的责任。同时,守望者也该是饱含期望的,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等待就是坚持,安守着自己心目中的圣地。盼望,我觉得是守望者的核心内容。是园丁对花朵绽放的期望,是园丁对花朵终能绽放的自信,是因为爱着这些花朵才有的那份欣慰。

       因为爱,我们坚持,因为爱,我们等待,因为爱,我们期望,因为爱,我们欣慰。校园守望者就是爱的使者。

       从“麦田”到“校园”,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守望者之说,我的灵魂已经被反复涤净,不染一丝尘埃。

     “我愿意做一个校园里的守望者/我要像考尔菲德一样/站在那万丈深渊的悬崖附近/为那些可爱的孩子,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2008-10-8 演讲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