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丧干预常识ABC

(2009-02-27 22:17:00)
标签:

居丧干预

车祸

应对悲哀情绪

疏导

教育

分类: 危机干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天还是个满心欢喜等待父母给自己买药归来的幸福男生,昨天竟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直到今日的葬礼上,男孩还是无法相信,大雪中的一场车祸,怎么就让自己最爱的父母走上了不归路?在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面前,

自己的痛苦到底有多重?……

 

    连续的几个未接电话,拨通后才知道,同学们要询问的居然是同样的话题:“如何才能够给痛失双亲的同学最有效的帮助?”“今日上课时,有同学忍不住哭了,一下子引得大家都跟着哭了起来,也是这几天同学情绪本来压抑的缘故吧,刚刚从邻班同学跳楼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自己同学又遭遇了如此不幸,人生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意外与灾难?”“这两天我们班男生两人一组轮流陪伴在他身边呢,失去亲人本应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我们看到的他是坚强的、冷静的,老师同学来了他还能主动招呼。这正常吗?”“下周一若他能回来上学的话,我们同学该怎样做才更合适?”……

 

     电话那端,同学在哭泣,显然已深陷于同学失去亲人的苦痛中,还有不知该如何帮助居丧同学顺利度过心理危机的茫然和焦虑。其实,在如此突然的巨大丧失中,局外人所能做的,唯有静静地陪伴,在当事人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而其他如何的说教或试图淡化当事人痛苦的说法和做法,都无济于事,闹不好,还可能给当事人造成更多的困扰和烦乱。 撂下电话,心理其实同样感受到了特别的情绪,为痛失双亲的男孩,其实也是勾起了自己失去亲人时的一些特别的回忆——居丧者的心理危机干预确实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仔细地搜罗了一些相关信息,贴在这里,也算是一次深入的学习吧,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居丧干预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2.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和帮助;

3. 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4.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居丧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

5.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

6. 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

1.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居丧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愿者或其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居丧者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

2.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3.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1.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2.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3.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

4.告诉被帮助者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

使用标准问候语

2.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提供帮助者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与居丧者的声调相匹配: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应稍低;

然后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

被帮助者会慢慢配合你的音调。

3. 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

例如:居丧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帮助者:"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

居丧者可能会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

4.当好倾听者

好的倾听者要掌握以下技能:用心理解和领会倾诉者的思想与感情;允许倾诉者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其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

不够称职的倾听者会有以下表现: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等。

5.避免给予建议

给居丧者提供直接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要避免这样做;

交流目标是帮助居丧者发现重建生活的资源,让其自己做出决定;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有效,成功可能属于帮助者;不管成功与否,问题的关键是居丧者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者过于主动为居丧者做决定不利于居丧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恢复。

6. 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

例如:"你不应该那么想"

"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

"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7.避免转换话题

帮助者如果在干预中随意转换话题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居丧者沟通,会给其造成一种帮助者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或对此话题不舒服的感觉。

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1.了解居丧者的人格特点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2.告知居丧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3.告诉居丧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其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4.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共情",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居丧者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要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居丧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早期干预。本次对男孩的居丧干预针对的是正常人突然遭受意外丧亲的打击。首先要帮助居丧者适应,应付创伤事件,帮助居丧者体会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不要在情感发泄方面化太多时间。提供放松的、能使居丧者康复的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有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应实施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干预。还应尊重居丧者的是否需要帮助的需求,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暂时表现出的退缩行为。

突然丧失亲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人类一直在磨砺中成长。我们只要坚持给予痛失亲人者鼓励和建设性的帮助,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一定会重新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