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亡教育,不可缺失

(2008-03-22 13:41:47)
标签:

死亡教育

迷信

鬼魂

思念

教育

分类: 危机干预
   一个怯生生的高二女孩,来到了我的工作室。说起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您说人死后,真地会变成鬼吗?”
  “为什么会问到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老师我很害怕,晚上不敢睡觉,白天也总是头脑中出现一些特别的东西,我怕又有新的灾难发生。”
  略顿了顿,女孩的眼神有些呆滞,还透着一种迷茫……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从1月份到现在,我的奶奶、老爷、爷爷相继去世了,虽然都有病,但我还是觉得不对劲。”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死亡的事情,没想到这两个月却让我接二连三地面对死亡。我怕,人死后会有鬼,死人的灵魂会出现。”
  “1月22日,我奶奶去世时,作为奶奶唯一的孙辈人,我必须得抱着奶奶的遗像,明知道是自己的亲人,但我还是非常害怕,灵前我抖成了一团,哥哥们在旁边给我鼓劲,可是不好使。在奶奶的遗体被车子咣当咣当推向遗体告别厅,我抬头的一刹那,极度恐惧,居然晕倒过去了。醒过来时便嗷嗷地哭着跑了出去,妈妈骂我不懂事,可是我真地是害怕那样的情形。晚上回到家时,我高烧到快39度,妈妈他们好象才关注到我。”
  “那几天妈妈一直陪伴着我,我的情形才慢慢地缓了过来。但没有想到的是,2月25日,我的姥爷又去世了。这一次妈妈特别痛苦。”是家人怕我再受伤害吧,姥爷遗体告别仪式,没有让我参加。可是我的心理特别难过,总觉得对不起姥爷,也让妈妈失望了。”
  “前天,3月15日,最最疼爱我的人——爷爷,又离开了人世。爷爷是个老红军,局级干部,辉煌了一生,可是最终还是就那样离开这个世界了。还记得爷爷离开的那一天,本来早就支撑不住,但一是我爸爸当天值夜班还没赶回,二是我在学校上课还没放学,爷爷就在那里起来倒下的,总问几点了,盼望着我们回去。我来到医院病床前时,爷爷的手还要费力地够到我,要拉紧我的手,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那一刻爷爷好象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是那么直直地、深情地看着我,好象总也看不够一样……”
  女孩的眼睛红了,眼泪在眼圈里转着……
  “人死后会有鬼魂吗?这几天晚上,我实在不敢睡觉了,我怕。我不想打搅爸爸妈妈,他们都刚失去亲人,内心里一定比我更难受。可是我真地很害怕。怕再失去亲人,也怕闭上眼睛,有鬼神出现!”
  “原来从来没想过会去火葬厂,一想到我最最亲爱的爷爷,奶奶、姥爷,两个月前还是活生生的人,现在居然在那里就被烧成一堆灰了,心理就特别堵得慌。人死了还有知觉吗?火烧的时候,会有会疼啊?”
  “爷爷走了,感觉我爸爸特难受,可是晚上我放学时,他还得来接我,怕我难受还给我讲别的事。爸爸工作压力特别大,做个领导也挺不容易的,爷爷奶奶都没了,他能挺得住吗?我能为他做点什么?”
  ……
 工作室有人敲门,女孩哆嗦了一下。窗帘飘动了一下,她也马上很紧张的神情……
 
  看着女孩憔悴的面容,听着女孩诉说着内心的疑惑、痛苦与无助,有一个词语时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死亡教育”!
  从女孩的自诉及与其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失去三位亲人之前,女孩从来没有从父母家人及学校处得到过有关死亡的教育。不知道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人死后到底是怎样的情形?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吗?生命那么脆弱,说没就没了,尤其像爷爷那样辉煌一生的人,到头来不也还是变成一堆灰烬。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教育的空缺,导致了女孩的一些正常又反常的反应。说正常,是因为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死亡教育,对死亡充满着恐惧、神秘甚至迷信之心的女孩子来说,出现如此症状自在情理之中。说反常,是因为本来面对着自己深爱着的亲人的丧失,女孩最深刻的体验应该是难过和思念,是不舍和遗憾,但却让恐惧、担忧情绪几乎占据了女孩心灵的全部!
 
  粗心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特别时刻,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保护,所以才会出现殡仪馆内女孩吓休克再高烧的情形……
  平日里那些人死后会变成鬼魂的迷信说法,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于是才出现了女孩面对着亲人的去世,却不敢睡觉害怕鬼神浮现的困惑……
  平日里一味地强调孩子们的学习,而忽略了亲情的培养,于是才出现了待亲人们相继离去的时候,女孩才突然意识到,人死后可能真地不能再复活,有那么多的心理话还没来得及跟爷爷说,没有来得及再跟姥爷撒娇……
  面对生命教育的空缺,当灾难性的死亡事件发生的时候,孩子们居然一点应对的心理准备和能力都没有。恐惧、无助、担忧、疑惑……怎么去帮助失去父母亲人的爸爸妈妈?爸爸难受,但来接我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假装轻松?……
 
  倾听着女孩的诉说,这样的时刻,倾听,让求助者、居丧者说出内心的苦楚、悲哀与疑惑,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支持!告诉女孩出现这样的一些困惑或糟糕体验,是正常现象。失去亲人,难过、痛苦甚至担忧再有灾难性的事件发生,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和心理反应。害怕有鬼魂的出现,眼前总能呈现出亲人们的面容,那不是鬼魂在作怪,而是一种思念,是连续的打击造成的一种应激反应。毕竟她还只有17岁,第一次却又这么强烈的刺激,再加上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封建迷信思想,所以她的反应也更可以理解的。
  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
  一是从观念上调整认知。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时间和科学知识会帮助女孩慢慢地接受现实,从而逐渐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二是,在目前的情形,多与爸爸妈妈做些沟通。不怕触碰彼此的情绪,面对亲情的丧失,爸爸妈妈同样有情绪,哭诉是个很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担心和内心的感受,必要时可以求助他们陪伴自己度过晚上的时光,以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共度难关!这不仅利于女孩的情绪调整,也有利于父母的身心健康!
  三是,从亲人的死亡中,学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健康、快乐时光。努力学习 、健康成长,充分地享受阳光、快乐和生活!学习之余,还要多抽些时间,陪伴爸爸妈妈,陪伴最亲爱的姥姥。把对逝去了的亲人们的爱和思念,转化为对活着的亲人的最现实的爱!
  时间、科学、亲情、沟通、转化,是有效帮助居丧者,帮助痛苦无助中女孩度过难关的一剂良药!
 
  祝福走了的人,祝福女孩,也祝福所有的朋友们!多一点思考,至少在自己可行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们补充一点生命教育的内涵吧,别让孩子的生命教育世界,有太多的空白,那便是一种大爱了!
    回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除了学科的知识教学之外,又有几位老师或是家长,能够意识到对孩子们的生命教育呢?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意识,更没有真正的教育与对话,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孩子们更加地珍爱生命,做到“优生、优活、优死”呢?
    ……
  在网页上搜索有关“死亡教育”的信息,结果找到了一大堆很有价值的文章。慎重地选贴来一篇有关“死亡教育”的思考,学习了,并与朋友们共享了!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换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它同性教育、艾滋病教育等一样,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儿童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它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
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


案例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