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依恋并不等同于同性恋
同性恋,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更让人们震惊的是,近年来,这一群体出现了低龄化倾向。回顾几年中所接待的同性恋咨询案例,只有一例是成年的求助者,其余都是初、高中学生。除了成人一例已经有了同性性行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之外,几例学生案例其实只是同性依恋,并不是实质性的同性恋。但因为对同性恋理解上的误区或狭隘,求助的孩子都是极其地痛苦和无助的,且有着深深的自责倾向。如果将其与同性恋混为一谈,很容易让他们真正走上“同性恋”的道路。
A、女孩小雪,17岁,高中生,父母10年前离异,随母亲生活。个性腼腆内向,情感依赖心理较重。
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的工作室,希望能得到心理辅导,询问理由,女孩怯生生地告诉我,自己爱上了同座非常帅气的女孩。在自己的心目中,同座是个特别通情达理、性格阳光外向,也很善良乐于助人的颇有男孩气质的女生。进入高中后,看到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很快就能融入到班集体中时,自己心生羡慕,同时心里也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也就在这时,同座成了小雪融入班级团体生活的桥梁,平时下课、上操、午饭、包括仔细研讨问题,同座都成了小雪很好的伙伴,有时候还成了小雪的保护神。小雪的生活中有了很多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阳光雨露的滋润。但是,渐渐地,小雪发现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感觉到了对同座的很强烈的依恋,甚至有些排斥同座与其他同学的打打闹闹,有时还心生怨恨,好想同座的心中只有小雪自己……
其中考试后,班级调整座位,不巧的是班主任老师把小雪和同座分开了,这在小雪的心中无异于八级地震,上课的时候,常不自觉地会去看一眼前排的同座女生,下课时不经意间遇到“同座”目光的时候,会很心跳的感觉,这样的情形已经一个多月了,无法静心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与其他人交往也不再自然,焦虑、自责等,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个词汇“同性恋”,莫非自己真地如同学开玩笑时说的,那样,爱上原来的那个同座女生了?难道自己是个“同性恋”?无法与每天忙于生意的妈妈说,7岁以后便也很少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了,所以,自己便以学习困难为由,特别地希望求助心理医生,解除心中的疑团,于是来到了我的工作室……
B、男孩,小军,16岁,性格偏内向,父母感情正常,学业成绩良好。喜欢音乐、读书。
在见到我之前,母亲已电话过来两次,诉说着心中的无奈,家人们一致认为小军是同性恋了,与表弟关系非同一般,情感依恋非同寻常。为了阻断两人交往,家人已经为小军转学,但是这一举动,使得小军心中更加地在意表弟在自己心中的位置。用妈妈的话说,小军为了能与表弟生活在一起,曾因表弟不理解自己、也曾因家人的极力反对,而试图自杀过两次,但未遂。去医院检查,一位心理医生说孩子是同性恋了,且抑郁,应该服药治疗,小军未听从服药的指令,但是认可了自己是“同性恋”。目前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得到表弟的爱,自己的这份感情,也不能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许可,所以不知道何去何从……
我和小军的交流,是始于他的一篇日记,在日记中,我看到了这样一行触目惊心的话语,“这一次,也许是我一生最后的一线希望了,我希望有个答案”!
有了小军母亲的铺垫,再看看小军在日记中那些不被人理解和接受,自认为没有生存理由的悲壮的言语,还有那句几乎是要把自己赶向绝路的话,真地让我好揪心。这并不是在给他做专业的咨询,不过是在活动中加入的一段格外的心理关注和必要的辅导,却可能起到“生死”判决的作用……
正式交流之前,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希望他能理智地对待我们今天的交流!没有谁的话语可以决定他人的生与死,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严重到足以用我们的生命去澄清!
小军听懂了我的话,对我说,其实,是自己太痛苦无助,太希望得到专业的帮助了,否则真不知道后面的路该怎么走下去,于是在相互的信任中,我们开始了一个小时的交谈……
交谈中得知,小军心中深深依恋着的男孩,正是自己的表弟,小哥俩从小一起长大,表弟是个比较外向的人,性格不错,人缘也挺好的。上中学之后,为了让小军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母亲为小军转学到了表弟所在的学校,这样两个人便能吃住在同一个宿舍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了。钱物等也有许多共用的时候,在小军的心中,小弟是个可以依赖一生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小军可以包容小弟的一切,也非常在意小弟对自己的态度。小弟是个有些大大咧咧的人,有许多的朋友,在钱物方面与小军也还是有许多的界限,这在小军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既然两个人感情那么好,又何必计较那么多?
小军曾经尝试过告诉弟弟,自己内心对表弟的依恋,弟弟的回答很让小军失望,表弟认为,小军是过于依恋自己了,这很不正常。就这样,表弟的逐渐疏离和适当的界限,成了小军无法生存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也就在这个时候,小军的母亲及其他的家人们也都认为,小军对表弟的感情非同寻常,是“同性恋”,为这个社会所不容许的,这给小军又多了一重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小军无法忍受,试图自杀未遂;之后不久,也就在今年的4月份的时候,在与表弟摊牌希望能得到表弟真正感情遭到拒绝时,小军再一次离开学校,来到立交桥边,寻找着自己生命的落点……
小军的出走,招徕了所有家人的惊慌失措和苦苦寻找……
毕竟是个孩子,站在高高的立交桥上,小军犹豫了,如果跳下去不能立即结束生命的话,那一定会很疼,也很可能成了植物人,那该怎么办?但是如果不去死,自己活着又还有什么乐趣所言?家人的不解,表弟的疏离,还有自己深深的痛苦与困惑……
小军来到了铁路旁,沿着路轨在思考着出路……
爸爸找来了,小军被带到了家中,母亲家族的、父亲家族的亲人们,都在这里等候着呢,那一刻小军意识到了一份亲人的爱,意识到了如果真地已经死去,这些亲人们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该是怎样的痛苦,但同时,小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同性恋”已经尽人竭知!
小军被迫转学了,是学校下的逐客令,学校里不能容许企图自杀的同性恋学生存在,学校里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怕影响太坏……
小军去接受心理辅导了,如他母亲所言,找到的心理医生说,你这是同性恋了,还有抑郁,应该服药治疗,于是急于挽救孩子的母亲,没有与那个所谓的心理医生做细致的交流,而是帮助儿子领回了两个比较“权威”的“同性恋”和“抑郁症”的标签……
呆在家中的小军,其痛苦无助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他在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因为是在外地活动期间接待的小军,手头没有任何的测评工具,性问题的咨询也确实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过,在与小军的深度交流中,我还是真切地发现,其实小军对“同性恋”的理解还是过于表面化的,根据小军自己的诉说,个人认为,小军对表弟的依恋还依然处于同性依恋的层面,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性的接触,而且从小军的内心也并没有想过要与表弟有什么身体的接触。自己最在意的是与表弟在一起的那种踏实感,亲密感。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现在又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甚至可以同住一个宿舍了,比较内向也很重感情的小军,在内心以及情感上对比较外向、性格开朗的表弟产生依恋,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还谈不上什么同性恋的程度。
但小军如此痛苦无助,且认定自己就是同性恋了,也意识到了如果真的是同性恋了,那种不被家人、社会和学校所认可时的痛楚。
小军要的答案:自己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该怎样活下去?
我的回答:同性依恋并不能等同于同性恋,而且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不至于因为得不到对方同样的爱恋,而放弃自己整个的生命!
小军所以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原因很多:
1、家人的过分关注和强化,在误导着小军朝向“同性恋”的方向思考自己对表弟的情感依恋;
2、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逐渐成熟,而心理上还未成熟的时候,很希望能有一个知心的朋友陪伴,可能是个异性朋友,也更可能在刚刚进入青春期对异性还比较排斥的时期,深深地依恋一个同性的朋友,这种依恋是在满足青春期孩子心理与情感的需求。所以这个时期的同性依恋是不能等同于同性恋的。只是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疏导或正面引导的话,在一定情感依恋基础上因为好奇等因素出现同性性行为等心理偏差时,可能会导致真正的同性恋。
3、“心理医生”给出的“同性恋”的诊断标签,让孩子确认了自己“同性恋的角色”。我们知道现在大家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比较宽容了,也并不认为是什么病态的行为,但是作为专业的“心理医生”,在面对着青少年的求助时,还是应该万分地慎重,我们的导向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判断。本来困惑的孩子,在权威那里得到确认后,其思维导向很可能真地就朝向了“同性恋”。事实上,在小军的痛苦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出心理医生的诊断标签,对小军日后心态与行为的偏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小军的思维也整个地陷入在同性恋的圈子中了……
4、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学性学知识的关注越来越广泛了,相关的书籍满天飞,网络上相关的论坛、信息比比皆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同性恋”等词汇也更是不绝于耳。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不免让人不安—自学成才的孩子们常常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领取标签、深受消极暗示的影响;许多考取证了书便开始瞒天过海从事心理咨询混口饭吃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们更是不经意间,为求询的孩子们随意贴上各式各样的专业标签,而忘却了自己从事这项心灵事业的初衷……
5、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心理暗示的测试中,发现小军是个受暗示性很强的男孩。在相关原因的探讨之后,小军很显然放松了许多,用小军的话说,“原来自己还并不是同性恋的,这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一份特殊的情感依恋而已。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痛苦与困惑,与成长的环境、个性特点、家人和媒体误导强化等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小军对表弟的依恋,还只是处于心理的层面上,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一种同性情感依恋,但许多外界的因素,导致了小军朝向“同性恋”的思考和困惑!
小军如释重负,我真地很高兴看到小军恋上的笑容,但是问题远还没有彻底地解决。我在想着,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因为一段感情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就认为自己失去整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糟糕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这里,我谈到了目前人们对同性恋的比较宽容的态度,以及生物医学心理学领域对同性恋的看法。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感情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自己的生命价值也不可能只由另外的一个人所决定。
很显然,接下来的交谈轻松了许多,我们谈到了小军的个人爱好、特长,谈到了小军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谈到了小军生活中其他的生活乐趣,也谈到了小军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与亲人们之间的情感。小军很喜欢音乐和读书,歌声是非常动情的(这在接下来几天的训练中,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在之后的一项训练环节中,小军说出了将来自己要成为一名创作型歌手的心声!)
在此我也谈到了对“抑郁症”治疗的一些看法,并建议小军,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坎坷或挫折,出现抑郁状况,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去系统地治疗。如果真地是长时间无法摆脱痛苦甚至感到绝望时,适当的药物治疗,可能会更有效地帮助一个人度过困难期,但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科学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还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交流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生命中每天都能有新内容纳入进来,心中充满阳光的时候,我们是不太会因为一种丧失,而放弃整个生命的!
小军笑了,这次是更轻松的笑意了。70分钟的交流,不太可能促成一颗生命的蜕化,但是,我知道,一次倾心的交流,一些科学的常识,一份对孩子心灵成长真切的呵护与引导,真地可能从此改变孩子生命成长的轨迹……
几天后,亲子活动中,母子相见,热烈地相拥、痛哭失声的那一刻,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军心灵的成长!旁边的人不会知道是很难理解和知晓母子心中那复杂、喜悦与激动的心情的,而一旁的我,却也忍不住泪流了满面!
其实无论是小雪,还是小军,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思考还都是比较表面化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承受的痛苦,与他们自身的个性有关,也更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们对于“同性恋”理解、误导有关。作为孩子们心理成长的助手,我们所能做的,不该是轻易地为他们贴上“同性恋”等的标签,而是在深入了解孩子生命历程、内心痛苦及问题所在的同时,给予科学的引导和耐心的疏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找到构建独立人格、增强自信的途径和内在的动力!当泥淖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们终于改变自己思维的朝向时,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找到足够的力量走出“同性恋”的痛苦深渊的!
每一个求助者的情况是不同的,但是都有着许多相同的现象和类似的原因。同性恋不是我的研究专项,但是这几年带领青少年性教育及艾滋病防治研究课题的缘故,在这方面也花去了很多的心思,对于同性恋的现象及原因也做了许多的思考,整理在这里,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激励吧!每一个案例值得思考和反思的点,都有很多,这也意味着如果愿意做下去的话,自己在专业领域可以提高的点会是同样的多甚至更多!
所谓的“助人自助”也当是这个理儿吧,写出这些文字时,自己心中又多了一份感动和成长的快乐!也是一种幸福了,且受用之!也愿与朋友们分享!
在此,也真心地祝福小雪和小军,用智慧去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篇章!
同性依恋只是暂时的状态
对此,北京阳光华仁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宋玉梅认为,同性恋和同性依恋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和同性之间发生了性行为,而后者则没有。
造成同性依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孩子小时候,受家庭影响相当大。如果这时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则会使孩子对婚姻和爱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次,为了防止孩子早恋,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提醒他们“不要和异性有过多接触”,这样一来,他们更多学会的是与同性交往的经验。
最后,现在的孩子过早地接触了一些新概念,而他们幼小的心灵尚未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他们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
别强化孩子的概念
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家长、老师一些过激的做法,则可能使他们“弄假成真”。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经常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或是过于亲密,完全不用太过担心,更不要把“同性恋”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反倒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同性恋。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变得“正常”起来。
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前妻)的坏话,也不要强化孩子对异性的怨恨心理。
相关链接:之二 http://health.sohu.com/20060309/n242193356.shtml
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长谈,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依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时,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此刻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所以说同性依恋现象对孩子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父母应尽早注意孩子怎样交朋友及交上怎么样的朋友。对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发现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识地介绍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同学给子女,让他们共同学习、娱乐、交往,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
若发现孩子在与同性玩耍时出现了接吻、拥抱、互相玩弄外生殖器等行为时,既不能当面粗暴地羞辱责骂孩子,也不要斥责别的孩子是坏孩子或禁止往来,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应让孩子多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同时要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与心理上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举动产生厌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而有的家长对孩子上述不良行为采取讳疾忌医、不闻不问的态度,长此以往可能使孩子心理状态畸形发展,长大后更难以矫治,有可能导致真正的同性恋行为发生。
纠正孩子的同性依恋现象,还应从心理上寻找原因,采用心理疗法如支持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社交技巧训练等方法,以配合教育引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