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一大早,手机响了起来,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也是一个同事的朋友。无论如何要在第一时间见到我,希望能与我探讨一些有关孩子教育的话题。在这之前我们曾经通过电话,但是由于前段时间在北京,一直没有时间与她见面。这一次也不不凑巧,哥哥的女儿要来我这里过假期,我正准备去接站,告知对方我们是否可以另约时间交流,电话里却传来了非常急切的声音:“今天是我儿子的五岁生日,我希望儿子能度过一个快乐的有意义的生日,可是我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做了,昨天我控制不住自己,又痛打了儿子一顿。现在的我难过极了,白老师,您能帮帮我吗?哪怕只让我见您半个小时……”
是出于职业的责任意识,更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我答应了她的求助。我们相约十点钟,在幽静的避风港茶楼见面。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当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还是不约而同地辨认出了对方。她说我正是她想象中的那个值得她信赖也很有亲和力的短发戴眼镜的人,我说她的精明干练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就这样,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为时三个小时的交流,这已经远超出了我接待咨询的时限,算是个例外吧。
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我想称呼她小洁吧,小洁说话的速度很快,一坐下来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诉说,也许是有些紧张吧,小洁说着“求医不瞒病”、接着又说出了“有病乱投医”等话,尽管有些语无伦次,但我还是看出了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内心的惶惑与无助。我告诉她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医生,她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患者”。不过她目前遇到了麻烦,可能确实需要有个朋友,能帮助她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一起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我很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向她说明了我工作的性质。
其实我并没有如她想象的那样神奇,也可能不会直接给她具体的建议,但是通过我们的交流,或许我可以帮助她对问题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帮助她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其实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这样的,作为心理咨询师本人,坐在对面,确实需要有一种力量感,至少可以给求助者一种可以信赖的也有能力的感觉,但是我们真正的工夫,是在取得求助者认同信可的同时,能让求助者意识到其自身力量的伟大)(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