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阆中,不可不去川北贡院。
明清时,阆中曾是四川省会,贡院就设在阆中。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
现存的贡院是清嘉靖年间重建的,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另一处为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
一进贡院,抬头便见“龙门”二字,当年的考生到此,定会觉得自己就是那即将跳过龙门化成金龙的鲤鱼。
见了这张清代的阆中贡院平面图,才知道比俺们见到的只是这个院子最前面的一小部分。不过,就是这一小部分,也让俺们对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了近距离的感受。
贡院古朴,引人遐想。只是,如今的贡院里,挂上了大红灯笼,却让这里的肃穆气氛荡然无存。
至公堂,贡院的主要建筑,主考的办公室,决定考生命运之地。现在只有孔老夫子一人在这里上班,当年他可是负责监督主考们的工作的。门前的对联大书:凭卷录优不问寒门世族,出类拔萃试看将相白衣。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许,这正是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吧?至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结果,不能因此就将科举考试全部抹杀。
誊录所,考生的试卷在此誊录,为的是防止作弊。可见,作弊和反作弊的斗争,源远流长。
号房,考生们就是在这里进行考试,按《千字文》的编号。《聊斋先异》说考生进入号房像秋后的冷蜂,说实话,这里的号房条件比起南京夫子庙的号房来,要好得多。不过,还是很像牢房。
过道狭窄,大概是为了便于警戒吧?
就连陈设的砚台,都是鲤鱼跳龙门的图案。
过去的考官办公室,如今的陈列室。
各种统计表,以数据让人们对科举更了解。
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确实可以称得上人杰地灵。
四川历代状元共十九人,阆中就有四人,为两对兄弟:唐代的尹枢、尹极兄弟;宋代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
尹枢应试之时,年已七十有余,为主考官写榜。一一题名之后,独缺状元。主考问:“写谁较好?”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主考大惊,然而细想,确实非他莫属。此事传出,轰动朝野——尹枢自己录取自己为状元。
陈尧咨之名,则是在《卖油翁》一文中见过。当时只知他箭法高超,谁知他还是状元,文武全才。
当年的状元府第。
纪念状元的状元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