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开头,就写皇帝钦点洪太尉前往江西龙虎山,请张真人入朝,“祈禳瘟疫”。
洪太尉赶到了龙虎山,却不见张真人。龙虎山上清宫的住持真人说,张真人“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而且,他“道行非常,清高自在,倦惹凡尘。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未尝下山”,宫中的道人平时也难得见到,就是皇帝请他进京,也得要洪太尉“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特地强调,这钦差必须志诚,“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要求洪太尉:“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上山的洪太尉,却心生悔意,半途被猛虎和大蛇惊得魂飞魄散,后又遇到了一个倒骑黄牛,横吹铁笛的道童,这道童说,张真人已知他的来意,已是乘鹤驾云进京去了。洪太尉回到上清宫才知道,这道童竟然就是张真人。
与罗真人相比,这张真人同样是“神通广大”,对过去、未来之事了然于心。不过,他却是更加不恋尘世俗事,甚至连的道观都不住,只在山顶结庵居住。就连皇帝也无法在他面前展示权威,照样要“上山礼拜”,“方许得见”,甚至比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更不把皇权放在眼中。
藐视皇权,是他的性格使然,因为他从不贪恋荣华,视富贵如粪土,平时只在远离俗世的高山之巅修行,心中并无俗念。同时,他的身份也赋予了他藐视皇权的资本,因为他是道家的领袖级的人物,就足以有资格让钦差上山礼请于他。
这位张真人虽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却还是儿童的面貌,岂不是说他保持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吗?赤子之心,才是最可珍贵的。
因为洪太尉此行是为了替百姓消灾而来,张真人立即就赶往京城而去,在他的心中,还是百姓为重啊!
洪太尉此行的目的,张真人真的未卜先知吗?其实,在洪太尉留在上清宫的夜晚,就有足够的时间让道人们将情况汇报过去,只是洪太尉不知罢了。
张真人,也算是道士中的高人了。
小说中的道士们,尤其是上了战场的道士们,都擅长呼风唤雨,装神弄鬼。比如公孙胜战高唐州的知府高廉。只是由于罗真人传授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高于高廉所学的“法术”,所以高廉失败。而芒砀山山的混世魔王樊瑞,也败在了公孙胜手下,后上了梁山,“拜公孙胜为师。宋江立主教公孙胜传授五雷天心正法与樊瑞。樊瑞大喜”。征方腊班师后,神机军师“朱武自来投授樊瑞道法,两个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两人都做了道土,是公孙胜的徒弟,要算是罗真人的再传弟子了。
看书中写到的公孙胜和高廉斗法,也很有趣。高廉祭起“法器”,然后就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要不就是怪兽毒虫横行,火光冲天等等,而公孙胜则是掣出宝剑,“指著敌军,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只见一道金光射去,那夥怪兽毒虫都就黄砂中乱纷纷坠於阵前。众军人看时,都是白纸剪的虎豹走兽,黄沙皆荡散不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高廉。
这样的“妖法”也罢,“正法”也罢,只能算是儿戏罢了,世上有这样的战争吗?而且,这样的斗法越多,可信性和感染力就越差。
道士中的败类也不少。
瓦罐寺中的飞天夜叉丘小乙,就和生铁佛崔道成勾结在一起,杀人放火,和绿林中的强盗没有区别,却打着出家人的旗号,“便是官军也禁不的他”。后被鲁智深和史进联手除掉。
武松装扮成行者经过蜈蚣岭时,见到“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武行者见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便想道:‘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便去腰里掣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打斗的结果是,武松干掉了那个道人。后从女子的口中得知,这个道人的飞天蜈蚣王道人。他以“善习阴阳,能识风水”诱骗了女子的爹娘,又杀害了女子的爹娘兄嫂,还强占了女子,实属无恶不作,死有余辜。
宋江打下了东平府、东昌府,成了梁山之主。在他打醮消灾祈福时,“只听得天上一声响,……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攒入正南地下去了。……那地下堀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上面乃是龙章凤篆,蝌蚪之书,人皆不识。”而众道士中,有一何道士,却说:“小道家间祖上,留下一册文书,专能辨验天书。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贫道善能辨认。译将出来便知端的。”果然,那何道士译出了石碣上的文字,原来是梁山头领的座次。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宋江的骗局。以天命为由,让头领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定,再也不会起任何纷争。可是,如果石碣上的字是人们都认识的,未免让人怀疑,而且也不容易保密。不如做成大家都认不识的鬼画符,找人翻译,才更保险。何道士就充当了这一翻译,他自称家传有辨认天书的文书(即字典),所以可以辨析石碣上的文字。这些鬼画符本来就无人能识,充满了神秘感,有人将它翻译出来,岂不是让人相信确是天意?
真是难为了何道士,他居然能将一百零八将的顺序记得丝毫不差。不过,说不定他也会有差错,只不过也只能将错就错,还能纠正吗?
梁山“授衔”,风平浪静,何道士功不可没。所以,最后宋江送他五十两金子作酬劳,何道士受之无愧。想一想,宋江“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为晁盖通风报信,事后晁盖派刘唐下山以一百两黄金相谢,而何道士只是翻译了一块石碣上的文字就轻松得了五十两黄金,可见他的贡献之大!而宋江仅以区区五十两黄金就摆平了梁山诸头领,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