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晨:袁腾飞的最牛之处
三个多月前,朋友和我说起,北京出了个“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当时就感觉有点意思——一个讲述五千年深厚积淀的家伙,瞬间走红网络后,成为了中国当代史的一部分。研究历史的,把自己研究成了历史,小概率事件。
后来偶尔看过几次百家讲坛的《两宋风云》,比起网络上流传的那些视频,相去甚远。毕竟在央视的大雅之堂,面对全国乃至全球观众,条条框框自然限制诸多,小袁老师也有些缩手缩脚,仿佛当初刚刚登上中学讲台的感觉。
原汁原味的“袁氏单口”,看过之后就一个字——“爽!”那些在网络上流传的经典视频,俺是一条不差仔仔细细地全看了。爽快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历史课原来可以这么讲?!”转念一想,历史也许原来就应该这么讲。
历史,HISTORY——拆解开来,就是HIS
STORY,他(她)的故事。讲故事,当然就要这么讲。另一条感受是,其实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能够进一步理解当代社会和生活。在小袁老师的喜笑怒骂之中,触角多及现实,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来自反对者,尤其是家长方面的质疑,很大程度上还是和现实的考试分数相联系——这么讲课,孩子能考高分吗?听说小袁老师带课的成绩不错,否则他怎么能是学科带头人呢?不过我举一个更实际的例子,也是我认为他最经典的段子。
在补习学校,袁腾飞侃侃而谈应试技巧。比如,如何应对材料题,“一定要先看问题,再看材料”,并以切身体会传授——“我考高级职称英语,单词量需要四千,我只有四百,照样考了高分,用的就是应试技巧。”面对英语阅读理解,袁腾飞采用对付材料题的策略应对,“头一篇我看懂了一个人名,成吉思汗,那接下来的问题和文中一对,不就属于考我的专业了吗。第二篇我看懂了一个英语单词的中文注释——文艺复兴,同样按问题找材料,第三篇说火星,这种文章我连中文都看不懂,哪能看懂英文,全部都选
了C,结果还对了俩!”
最绝的还是完型填空,预计自己在前面已经获得足够分数的袁腾飞,在所有空格里都填了同一个单
词,“必得两分啊!”开考半小时,小袁在众人的怜悯之中,扬长而去,其他人都以为此孺子不堪重负,落荒而逃。结果,职称考试过线分数52,袁腾飞这个自称只有四百词汇量的家伙拿了73分。
小袁老师最牛之处:以庖丁之刀解构,将古今中外剁成肉馅,再以郭德纲之风,将其做成“嘻哈包子”。营养丰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堪称应试教育丛林中的一朵奇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