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不要再称丁俊晖为“神童”

(2007-04-24 01:43:28)
 


      请不要再称丁俊晖为“神童”
                                 

  Q:“现在还有人叫你神奇小子吗?”
    A:“没有,我已经不是小子了。”
    Q:“你当时很享受这个称号吗?”
    A:“不享受,每次听到都觉得很尴尬。”
    Q:“为什么?”
    A:“我觉得自己很普通。”
    Q:“现在已有人继承了这个称号。”
    A:“对,所以我的感觉好多了!”

  
   这段既有趣又极富象征性的对话,来自《新京报》记者郑淇对香港球员傅家俊的采访。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丁俊晖自传《一杆到顶》中的描述:05年的生日,丁俊晖挺进中国公开赛决赛,主办方举行了一场小型生日庆祝,前来祝贺好友生日的前神童傅家俊非常高兴地将“神童”的称号送给了丁俊晖。

  
“神童”的称呼只是一个名词,本身并无褒贬之色,但是放到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之中,却往往引起诸多误解乃至误读。所谓“捧杀”到“棒杀”,大致也是走的这条路线。古有伤仲永,现有早期“神童班”,处在外界误读下的“神童”的自身命运,往往也从最初的风光无限,幻化到后来的黯然神伤。


   
我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绝对天赋异秉的“神童”,即便有,那也是亿万人中寥寥数人,不具普遍性和可复制性。更多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将自己的先天素质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来。某次和丁文钧先生聊天,我说丁俊晖成功的关键不是他,而是你老丁,你们两位加在一起,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因此丁俊晖之路不可复制。老丁同意我的观点,但他最后补了一句“我只是外因”。

  
这句很哲学很唯物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更坚定了我的观点:这世界上没有神童这种人,只有“神童”这顶帽子。由此我也相信,傅家俊把这顶帽子“击鼓传花”给丁俊晖是非常英明的举措。借用最近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说法,“解套”啊,“出货”啊,傅家俊真是相当的聪明!傅家俊把“神童”的称号解套之后,“感觉好多了”,逐渐走出了很长时间以来的低迷,并在去年打进了世锦赛的半决赛。

 
为了丁俊晖的长远发展,我的建议是,不要再把“神童”这顶帽子戴在他的头上。一来,丁俊晖已经过了20岁生日,标标准准一个青年了,何“童”之有?二来,这顶帽子太容易惹事,也容易引起惰性、迷茫等等人性弱点,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三来,所谓“神童”的下场,大都并不太好,我们当然希望丁俊晖能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

   
丁俊晖自己对于“神童”的解释,非常的“魔鬼词典”。他告诉央视《人物》栏目的记者:所谓神童,他的理解就是“有神经病的儿童。”当然,“神经病”就大可不必了,小丁可以赶紧在更年轻的一代中发掘人才,找一个小小丁出来,把“神童”的帽子原物奉送。

我的朋友兼前同事冉雄飞说,丁俊晖最缺的就是好教练。我再加一条,丁俊晖最缺的还有好榜样,傅家俊算一个。除了“解套”以外,还有诸多原因,容下文《傅家俊是丁俊晖最好的榜样》再述。(如果支持我的观点,可点击下栏,将会添加你的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