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思想史》摘录三幻象(上)

标签:
文化图片 |
《摄影思想史》林路著
三、幻像——摄影成为艺术的捷径
拉斐尔前派与高艺术——拉斐尔前派艺术三建立在古典艺术基础上的一次华美亮相,是古典艺术落日前的绚丽晚霞和回光返照,这恰好成为萌芽期摄影术的“救命稻草”。高艺术摄影家们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而常常借用《圣经》故事、基督生活等题材,需要搭制精巧布景,后期采用叠印法,将不同场景的画面通过后期印制在一起。其中,
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1813-1875)是一位重要人物,也被人称为“艺术摄影之父”,为他带来最大声誉的照片就是《人生的两条道路》。
亨利-佩奇-罗宾逊(1830-1907)深受雷兰德作品影响,以“制作合成照片的高手”著称,著名作品《弥留》用5张底片合成。
画意摄影的思路脉络——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止。这一流派形成主要是想打破高艺术保守派的一统天下,主张各类艺术家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刻板的传统模式。
弗雷德里克-伊文思(1853-1943)一直摇摆于画意摄影与写实主义之间。一方面他清晰认识到摄影作为客观写实的重要性:“……照片能够真实描述物体内部光和影的关系,那将是一种无法拒绝的真实感受“,写实主义是对环境,以及对空间的感觉、光线的真实传递、体积的透视的真实完美再现……。但同时又十分强调摄影与艺术的关系:……虽然摄影术意味着记录和复制,但是有一种个人化的艺术观点不认为摄影具有这样的特性。……我坚决主张摄影需要个人体验……
法国摄影家科罗迪特曾论述摄影如何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特观念:
拍摄一张照片首先是选择一个好的主题。……紧接着需要选择一个从何处拍摄的合适的拍摄点。最后选择一天中光照最有效的时间……在这些要点得到关注后,摄影师在获得尽可能完美的照片前,不能离开现场。他必须在准确的时间抓住主题。否则,即使他获得一张完美的照片,页不会成为一幅艺术画面。……此话可谓是摄影的真谛!
他还说:摄影术会增加艺术品的味道,与此同时,艺术品也会增进摄影术的味道。
一些画意摄影家不断从新的绘画流派中吸取养料,形成多样化风格。美国摄影家
费雷德里克-霍兰-戴(1864-1933)是首先建议将摄影视为一种精美艺术的唯美主义倡导人之一,也是画意摄影与印象派摄影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这些摄影家毕生的追求,就是希望通过摄影的独特手段,试图超越绘画,成就一门特殊的艺术……他们的努力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将画意风格推向了极致,页带来了后人甚至难以模仿的技艺。
光影朦胧的印象派——印象派摄影是对画意摄影的一种延伸,或是某种意义上的超越,其本源上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最早接受印象派观念的,实际是后面将会提到的英国自然主义摄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埃默森当时提出焦点摄影理论,认为人的视觉边界上不明确的……不必使影像都达到最清晰的程度,仅仅清晰地展现景物的部分完整细节,就能获得最自然的光线晕化效果。
1890年,英国柯达有限公司经理
乔治-戴维森认为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上至关重要的,页可以完全弃之不顾。决定性因素上摄影师的艺术观念。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展出了一幅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葱田》(针孔成像)。

德马奇是受印象主义摄影观影响最大的摄影家之一。用印相新工艺创作了大量的风景作品,1910年拍摄的《在田园中》和戴维森的《葱田》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新印相方法而非针孔模拟了光线滲透的效果)。德马奇认为,一张未经手工技法操作的,直接反映大自然的照片就不是艺术……强调摄影的主观精神追求层面。
在艺术史上,人们常将德马奇的作品和印象派画家德加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普约1903年拍摄的《夏日》,其朦胧的光影色彩和浪漫的情调,绝不逊于当时任何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画面的影调处理和粗颗粒化的特殊晕化效果,将印象主义特色强化到了极致。
如果一味摄影家能够真正体味印象主义风格的神秘色彩,那么他营造的世界就会有另一种可能……都可以用神秘的光线谱写属于一代人的印象派诗歌,在独特的气息中留下几乎令人拍案叫绝
的吟唱……
通过视觉工具完成一首印象派的诗,捷克国家级艺术家被誉为“布拉格诗人”的著名摄影家
约瑟夫-索德克(1896-1976)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最喜欢将镜头对准一个玻璃水杯、一只鸡蛋、一块石头——这些被他称为单纯的景物,每样东西都可以在室内的自然光下完成。他的作品都是通过细微差别的光线,产生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超自然的触摸感。他在室内空间的沉思冥想以及对光线殚精竭虑的角逐,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象征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这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欧洲部分知识分子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主张,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便产生了近代近代象征性的艺术。这些艺术家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
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作品可以表现个人观念,也能起到催化剂作用,使人们联想起经验中的感受,获得独特的体验。“只有发生在人们内心的事物,才是真正能被感知的。”
从摄影思想史的角度观察,象征主义手法起源于美国摄影家阿尔弗莱德-斯蒂格里兹(1864-1946)摄影生涯中最后15年创作的作品。这些照片大多以云为题材,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在含义——把云作为一种梦幻的象征,表现它个人的生活哲学,这样的照片就具有了象征的意味。
象征主义理论在美国被
米诺-怀特(1908-1976)发展到了极致。作品大多表现小的,无生命对象,如岩石结构、流动的水和自然风景等,目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心绪赋予这些自然现象。他的理论是:心境宽广时,就会充满丰富的幻象,产生一种近乎玄想的感觉。启发摄影家去发现那些时刻变化并能唤起情感的景物——流水、火焰、浮云、冰雪和光是最理想的,因为它们能表现情感、视觉冲突和理性的思索。一旦照片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媒介,摄影家就开始突破视觉边界,寻求感觉的超越。“当岩石被拍摄下来时,它的主题并不仅是岩石,符号性的东西出现,成为对内涵的指示。深层的含义会出现在图像之间的空隙中,出现在目击者所激起的氛围中。当他一张接一张地观看那些照片,他的联想也会象河流一样绵延不断……内涵在被拍摄的客体之上展开,就像土地干裂后所扩散的裂痕。”
20世纪40年代成为象征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美国摄影家
温-布洛克(1902-1975)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是直接表现人与自然的——人体与自然融为一体他拍摄的岩石和扭曲的树干都有表情,被侵蚀的泥土显得像一长串戴帽子的人。用于装饰风景的人体,运用自然,俨然成为环境一部分。其中以《森林中的孩子》最著名。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探索时空的表现力——增添了第四维的象征力量。他的照片绝非我们所看到的物体表面的折射,而是利用光线所限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互影响。他那些具有戏剧化风格的照片实际上是对自然内在本质的描绘,强有力地折射出一种神秘的美丽,从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凡。他说:“我不想说出树和草是什么样子,我只想……表达它在自然中的意味。”
美国摄影家
哈里-卡拉汉(1912-1999)是象征主义流派的大师级人物。他经常创作的题材有田园、房屋和建筑外观的细节,城市街道上的人物和光线造型,还包括妻子艾丽诺和孩子芭芭拉在内的富有个性的人物画面。他的作品有时象布洛克一样,把人体运用到风景照片中,通过剪影形式加上室内结构组成,偶尔也将风景照和人物重叠,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形成近乎超现实的意味,为他赢得了“影像炼金术”的美名。他说:“如果一个人要通过摄影表现自己,他就必须懂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要真正懂得他与生活的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表现他们的观点。卡拉汉的摄影作品因其极为简单的外表更容易产生一种迷惑。同时具有一种神秘的素质,日常生活的物体和事件被净化成一种本质化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许多作品会引向一种梦幻和记忆般的敏锐空间。他最亲密的朋友说卡拉汉说一个“寻找自己阴影的摄影家”……从技术层面上看,阴影永远是摄影家内心关注的对象。古典摄影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注意阴影的曝光,却没有告诉我们在黑暗中要看得多深。仿佛阳光照耀下的一个人的阴影永远是关闭的,这也是一种幻想。
在所有象征主义摄影家中,
杜安-迈克尔斯影响不小。拍摄无人居住的城区环境系列片《无人的纽约》已经隐含着象征的意味。1969年起,他开始拍摄连续照片,每幅影像互相都有微小的差别,像电影连贯镜头……他那些不可思议的幻想全是透过日常生活的景物和普通人的行为来阐释……那些我们不能想象的事件,无中生有地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












后一篇:《摄影思想史》摘录三幻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