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上海的“大事件”

(2006-12-18 22:50:02)

这是给《滚石》杂志或环球唱片写的一篇稿子。在此之前,我对这些青春偶像乐队没有任何好感,包括多年以前号称年龄相加不到45岁的Hanson,还有这几年在台湾和大陆比较受欢迎的五月天、信乐团。不过至于这样的乐队为什么能红,我一直很奇怪。他们技术不怎么样,歌写的也一般,软绵绵的像温山软水里浸泡出的忧伤歌手。

后来接触到B.I.Z之后我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突然意识到,这种创作看似幼稚的东西几乎是出来一个红一个,只要长的像是偶像,那问题应该不大。这其中的原因跟我们的音乐消费群体(我已经不说唱片消费群体了,估计过不了十年,唱片在中国就基本上看不见了)有关。现在都什么人在消费音乐?不是事业成功的有钱人,也不是我们这些无耻的乐评人,而是那些二三级城市到大中城市的打工者和学生群体。

前者的工资标准低,每个月管吃管住赚不了1000块钱,所以其他的娱乐消费对他们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其他的高档娱乐消费不说,就连看盘都难,原因是买不起DVD机。所以对他们来说,最低档也是让他们觉得最有乐趣的消费就是花100多块钱买个mp3,然后到mp3下载的地方花1块钱传10首最流行的歌,每天没日没夜的听。

后者则是唱片和演唱会的主要消费群体。真正对无既得利益进行消费的不是那些赚大钱的人,而是不赚钱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不深刻并且缺乏成熟的青春期歌曲最受他们的欢迎,所以这些青春偶像乐队为他们创造了这些作品。他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和歌手不一样,这样的乐队即使已经从大学毕业很多年,也依然会被当作学生来看待,而单独的艺人即使刚刚16岁,也不会有太多人把他们和学生联想到一起。这就是人们一套诡异的思维观念。

正文如下:

    最初别人跟我介绍B.i.Z的时候,提到最多的是主唱俞思远参加“我型我秀”时的故事。如果这支乐队是在99年之前出道,那他们在圈里肯定会遭到一些同行的鄙视,因为那时候习惯摇滚乐和名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你参加“我型我秀”这样的节目,动机就是名利。然而当今的年轻人就没这么多事儿,他们从来不把音乐的流行当作乐队音乐的背信弃义,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在国内生存环境不甚理想的乐队音乐挤进绝对的主流领域,得到最多的认可。

    第一次见到B.i.Z三位成员是在公主坟附近的一个排练室,当时他们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活泼、大方,像是一群一年轻人。和北京许多主张病态美学和颓废言行的乐队不同,他们的音乐和形象与其年龄之间没有跨越或者代沟。其实上海乐队和北京乐队一直就存在着许多差别,记得几年前北京演出流行pogo的时候,上海人却在依靠Post Rock和Post Punk演绎着宁静。如今又看到了B.i.Z,能够很直接的让人想起Nirvana那首歌的名字,Smells Like Teen Spirit。

    在聊天当中,他们始终强调B.i.Z是一支“乐团“,而非“乐队”,他们觉得“团”这个字代表了一种团结精神,而这种精神用“队”表达的时候却没那么显而易见。B.i.Z源自网上的一个域名,叫做大事件。“我们乐团主张平凡人也能做大事,所以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合适我们,而且叫起来也非常响亮,有气魄”。乐队组建的时候,彼此都是刚过18岁的青年小伙子,血气方刚、心气过剩,在加上对音乐的热爱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故而决定以音乐作为一生的职业。在组建之前,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只是经常去住处附近的一家琴行玩,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一个据点,李君军和钟逊也是在那里认识的。后来通过聊天得知,彼此都是学美术的,因此加速了相互的沟通,而后发现他们在音乐的取向和创作理念上也比较契合,于是走到了一切,并于2001年组建这个乐队,然而直到2005年俞思远加入之后,B.i.Z才算成型。

    这期间他们一共创作了近百首作品,只要灵感降临,他们就不会放过,就这样,他们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就成了高产乐队,“但我们不会把每一首歌都拿出来发表,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比较注重一首作品的持久性。我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听这些作品,反复地听,直到我们都不会觉得厌烦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发表”,因而这张专辑当中收录的作品也都是在2003年之前完成的,虽然最终的版本和最初略有不同,但也只是在录音过程中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或技术上的处理。

    为了乐队的发展,三个人还在同一年参加了不同的两个选秀,主唱俞思远和吉他手李君军参加了“我型我秀”,而鼓手钟逊参加的是“加油!好男儿”,其中俞思远的成绩最好。在进入百强之后他一直坚持演唱自己乐团的原创作品,“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原创,但更多的是让那些很专业的评委给我们提一些意见,也是通过这个选秀,让我们的外形和舞台表现得到一个重新的雕塑”。

    他在参加100进32强的比赛时俞思远还差点被警察当作是小偷抓起来,“当时因为我生病了,要回家,载着我们回训练营的大巴就把我放在了半路。我下车的地方刚好是上海的虹桥地区,那里有很多外国的领事馆,所以治安非常严格。我这个人喜欢蹲着,于是就蹲在那里打车,可等了半天出租车等不来,结果等来了两辆警车。看到我之后就停了车,问我是干什么的。当时我心里有点害怕,不知道该说什么,情急之下就说我在这里等人。这时刚好一辆出租车过来,我就上了车。然后警察就开始怀疑我了。等我上车之后没多久,警察就把我坐的出租车拦下来,要查我的身份证,后来我说自己是参加“我型我秀”的选手,叫俞思远。刚好其中一个警察的女儿也看这个节目,知道我这个名字,才发现是误会一场。”

    在这次比赛当中,俞思远取得了全国前三的成绩,并且与乐队携手,签约了环球唱片。如今他们的首张专辑《为爱高歌》即将发表,当中最值得推荐的是“为爱高歌”三部曲,包括《暗恋情书》、《追求》和《可不可以爱你》,“这就是恋爱的三个阶段,它不光是我们自己感情故事的一种表达,也是每个人恋爱过程中要经历的内容。我们写这样一个三部曲就是要呼吁那些正在暗恋的人不要停留在这个阶段,有爱就要勇敢的去表达,喜欢就要直接说,不要掩藏,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另外,还有一首乐队的同名歌曲《B.i.Z》也比较有意思,“这是一首说唱金属作品,在它的第一段,我们会把专辑里的所有歌名串在了一起,然后也会介绍每个人的特征”。

    如今距离他们最初组乐队时那种想一辈子从事音乐的阶段已经5年之久,但他们当年意气风发的决定依然没有改变,在问道他们如何平衡经济支出的问题是,吉他手李君军回答,“其实我们一开始做乐队就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大部分乐队都是这样,当初组乐队纯粹出于一种热爱,只要我们每一步都尽力去做就足够了。也许现在国内乐团音乐的生存环境不是太好,所以我们彼此之间更应该团结,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会认识到乐团存在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乐团的使命”。

文/王硕

 

以下是他们访谈的部分录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黄故事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