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明清书画展厅讲解词
(2009-07-18 21:17:30)
标签:
解说河南博物院杂谈 |
分类: 曲艺·书法·诗歌·艺术 |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董其昌的一幅行书作品,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上海松江人,祖籍河南,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89),是明代末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并以书法名锤海内,同时也是当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因此又被后人成为“董华亭”。董其昌年少时期家境贫寒,但自幼便才华横溢,可是小时候董其昌的字写的并不好,因此在十七岁参加乡试时,就因为字不好看被当时的松江知府取缔会试第一的位置,屈就第二,董其昌备受打击,自此便发奋临池,刻苦练字,终成为一代书法宗师。在当时的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说,邢即临淅的邢侗,张就是晋江的张瑞图,米是指须天的米钟,而董就是上海的董其昌,同时在绘画上还有“南董北米”之说,可见董其昌在书画界的地位相当的高。董其昌的书法广泛的临摹古人,又融汇贯通,集大家之所长,先期从颜真卿入手,后来该学虞世南,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代名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清秀卷丽,平淡古朴。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体,是晚明最为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董其昌的字,康熙甚至每天都把董其昌的字放在枕头侧边,每天欣赏,所以当时董体字在朝野之间非常流行,各个大臣都竞相模仿。同时,董其昌精鉴赏,富收藏,家中收藏了很多的历代珍品名作。虽然说董其昌年少家贫,但入世后官场得意,曾官至礼部尚书,因此家中极为富有,卸任归乡后更是富甲一方,但正是因为财富的急剧增加,迷惑了董其昌的心灵,董其昌父子演化成为当地的恶霸,甚至民间有童谣“欲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后来愈演愈烈,终于爆发轰动一时的“民炒董宦”事件,一代书法大家沦为一个乡绅恶霸,终究是历史的遗憾。撇开历史不谈,我们来欣赏一下展柜中的行书,这是董其昌晚年的作品,写的是一首诗,内容是“雀舌龙团旧谱传,春风初逗斗茶天,劳人水递何须置,厢宇相望第二泉。”左边展柜中的是董其昌的一幅行草书长卷,长460厘米,高24厘米,属于国家一级藏品,极为珍贵。上面记录的是董其昌的一些读书心得,以及一些小故事,就比如现代的读书笔记之类的,从这些作品中呢,我们可以看出,董其昌的字都是自然天成,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疏朗匀称,力追古法,十分的漂亮。董其昌一生高寿,又极为勤勉,创作的作品比较多,流传至今的也比较多,其中已经被确定为真迹的大部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吉林博物馆、上海博物远、南京博物院等处。
接下来呢我们来欣赏一位传奇人物的作品,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傅山,傅山字青主,号石道人,山西阳曲人。为什么说他传奇呢,其实相信傅山的名字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不错,他就是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七剑之首傅青主,而历史上傅青主也确实是武功高超,先期是明朝惯例,明亡之后,誓不从清,参与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但背部入狱,后被江湖上朋友解救,之后便归隐山林,同时傅山在医学领域也有相当大的成就,他为中国的妇产科医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从这幅草书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出傅山是个桀骜不驯,生性狂野的人,这幅作品是一首五言诗:“经行林树下,求道志更坚,既有神通力,振锡远乘烟。”傅山擅长行书与草书,提出了“四宁四毋”理论,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的书法即古拙又不适流畅,即藏家有力又婀娜多姿,气势浩荡,超然出尘。
之后的这个呢,是我们的河南老乡,王铎,字觉新,号十樵,河南孟津人,明天起年间中进士,管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但后来入清为官,被当时的士大夫耻笑为“贰臣”,可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王铎一生也是极为矛盾,心情比较压抑的。但王铎博古好学,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世称“神笔王铎”,王铎的书法,行草为上乘,尤其是他的草书,属于大写意一派,恣意任性,挥洒自如,行书含蓄铎变,风神洒脱,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称其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在我国书法历史上,在当时董其昌一派严谨娟秀的书风盛行之极,王铎敢于大胆创新,取法高古,开创一代书风,可谓是杰出的革新人物。这幅行书作品呢,是王铎写给三弟的一封家书,全文是“子尚知狂性,非因殉禄留,大钧铸所坏,小智果难周,石脑求药润,金龟积海尤,潜愚怀旧咏,寐叹不能休。”从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铎对自己的解释。
接着介绍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刘墉的作品,刘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宰相刘罗锅》中的主角刘罗锅,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道人,山东诸城人,是清朝名臣刘统勋之子,擅长行书与楷书,与当时的“翁方纲、王文治、梁书同”并成为“清代四大家”。先期取法董其昌,后学习颜真卿,苏轼诸家,其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即融合了赵孟頫的圆润,又融合了董其昌的生拙,以及颜真卿的厚重,同时又别具一格,自成风范,外似丰润圆滑,实则内函强劲,骨肉兼备。刘墉一生廉洁奉公,极为节俭,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煎饼卷大葱,留下来的作品中以行书居多。这幅作品呢,讲的是一个索画的故事,明代著名画家沈石田先生,有一天一位僧人来到门口,不要钱财和米食,却写了一首诗,按照诗的内容做一幅画,这或许就是命题作画了。全文是“寄将一物剡溪藤,水面青山画几层,笔到断崖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身、言、书、判)
吴昌硕,浙江孝丰人,今天的浙江安吉人,清末著名画家、篆刻家。名俊卿,字昌硕,是后海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杭州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长。吴昌硕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自幼学习篆刻,后为躲避战乱,四处奔波,其弟妹皆死于饥馑,长期在湖北、安徽一带流亡,替人打短工度日,后归乡做过一个月的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独自离去。三十多岁才开始学画,博取徐渭、朱耷、石涛、赵之谦等诸家之长,兼取篆、隶、狂草笔意入画,用篆笔写梅兰,用狂草作葡萄,所画的花卉本石,笔力深厚,主张”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对用笔、施墨、敷彩、题款等配合得宜,对现代画家影响很大。吴昌硕的传世作品也很多,但大部分在民间,展柜中展出的就是他的一副作品《墨梅》,2004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副《花卉十二屏风》曾卖出1600万人民币的高价。1927年吴昌硕先生不幸中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