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劲舞龙抬头(原创组图)
标签:
龙抬头舞龙高淳正觉寺旅游 |
分类: 沿途采撷 |
1. 二月二,龙抬头明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朋友们可以洗头理发去旧哈。
借此吉时,发几张舞龙的图片,预祝各位小龙年龙威大发,吉祥好运。
图片拍自高淳县阳江镇丹湖乡新正村。正月22那天,周末,与亮室的一些摄师摄友,闻讯赶往。
今年2月份刚刚改为南京市属行政区的高淳县,位于南京的最南端,素有江南圣地之美誉,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我们去的正兴村位于阳江支流岸边,村里的丹湖街与河流并行,两边建有密密的民居,村庄很大。村里有座正觉寺,里边供奉着诸多神明,外墙上鋆刻着2004年村民捐款的芳名。有信仰的人内心必是善良。这里民风古朴,热情开朗,富裕而不骄奢,看戏时热心村民主动让我们站上板凳拍照,休息时场地边的商家无偿为我们提供茶水。真情好客,令人欢喜。
舞龙灯是村里的古老传统,村民们记不起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反正以前是小龙灯,十几节。近几十年做了改进,龙灯68节,每节长2米,由两人操作。龙头、龙尾分别长3~4米,各8人掌控,全长170米,一条龙舞起来,最少需要100人,蔚为壮观。因为不易,所以这龙灯每十年才舞一次。各家出一人,多由青壮小伙担当
,这次参加舞龙年龄最大的六十三岁。
龙灯是村里自己做的,养老院食堂顶棚上挂有做龙灯的支架、底座和印花布的模板 。
图片拍的不够理想。弱光拍摄需要一定的时长,但临时搭建的舞台,被来来往往的人,踩踏的直晃……
朋友们将就些观看吧,俺要的是那个闹腾腾的喜气~
朋友们将就些观看吧,俺要的是那个闹腾腾的喜气~
2.天色暗了下来,省京剧团的《甘露寺》大戏结束,人们吃饭去了,舞龙队的人不能休息。
在村里老人的指挥下,村长带领着大家抬出了今晚的主角龙头和龙尾。
龙头装饰丰富,彩缎缠绕,绣球凤冠,头顶一圈小塑像,
有老寿星、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各路仙人悉数登场。
有老寿星、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各路仙人悉数登场。
3.
舞龙的人,一律头扎黄巾,身着黄裤,在人群里很是耀眼。
我和几位摄友,为了占住舞台上的一席之地,没敢离开半步,没能下舞台给舞龙的人来张特写。
4.
舞龙,是一项齐心合力的表演。
随着指挥号令一声响起,舞龙长者、村长、打绣球人、抬龙头人依次敬香磕头。
唢呐吹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在村民们快乐的叫声中,龙灯正式地舞了起来。
5.
不大的场地,近二百米长的龙蜿蜒起伏着,左转右转,外圈的龙尾摆动起来。
长龙此起彼伏,动作配合默契,各种灯光闪烁摇曳美丽,龙嘴龙眼配合开阖非常灵巧。
最精彩的要数这“龙抬头”了。
最精彩的要数这“龙抬头”了。
6.
休场时,人们放起了焰火。我毫无思想准备,手忙脚乱地拍下了这张——焰火纷纷,星落如雨。
夜幕落下,龙灯亮起,疾速行进的龙欢腾舞动,夹杂着烟花爆竹的喧嚣,这才是过年的气氛。

附【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民俗研究专家提到,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南京的习俗有: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食物都发挥了人们丰富的想象了,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大约从唐朝开始,南京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老南京在这天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比如理发可以大吉大利,要伴妻“回娘家”,还要吃带“龙”字的食物。还有一些讲究,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这天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既然想“龙抬头”,就要设法引龙出来,从明朝起,南京就有“撒灰引龙”之举。每到二月二,各家都从大门外到屋中,再到厨房绕水缸一圈撒上石灰,撒石灰粉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让复苏的虫子在屋内繁殖。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
(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摘编)
(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摘编)
前一篇:南京:梅花山上香如故(原创组图)
后一篇:南京:戏里戏外皆人生(原创组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