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2012-07-09 06:04:49)
标签:

自驾游

芹川村

芹川溪

徽居

农家乐

分类: 沿途采撷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题图:走进深山

端午自驾游的第三站,是芹川村。芹川村位于千岛湖的西南边,我们正要西行赶往徽州,正好顺道。
去芹川村要过千岛湖大桥,走千汾线,经汾口至浪川再到新桥左拐即可到达。
全程70公里,道路不宽但很平坦,那天遇上大雨,车开得慢,结果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

有人说,最美的千岛秀色在湖西,走千汾线,正好饱览这一美景。沿途两侧的湖水托起一座座小岛,烟雨蒙蒙,云雾缭绕,令人目不暇接。可惜雨越下越大,没能停车拍摄。

芹川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已有700多年历史。地处深山,却因偏得福,在上个世纪躲过了两次浩劫,一次是日本鬼子扫荡,另一次是文革打砸抢,很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得以保存。作为有年头的古村落,养在深山人未识,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为世人所知。

到达芹川是下午四点,不大的停车场已被停满。找到事先联系好的农家乐房主,找到泊车位,住下略事休息后,便冒雨在村子里溜达。村口立着一块石碑,简述了村史,大意是:芹川,因“四山环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而得名。整个村落呈现为衣带形,从西北至东南约一公里长,一条东西向河流从村中穿过,将村子分成两半,整座村庄呈王字形分布。村民几乎都姓王,始祖王瑛在宋末元初时搬迁至此,由此繁衍。 

不收门票,没有导游,几处典型名居都铁将军把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芹川自然古朴的感受。雨中的芹川让人喜欢,芹水穿村而过,徽居隔溪而筑(芹川村属于浙江,但古时隶属徽州,村内建筑属徽派建筑风格)马头墙,雕花窗,青山绿水绕村庄。雨中看徽居,白墙黛瓦,不仅黑白分明,更兼清爽水灵。阵雨过后,云层叠嶂,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第二天一早,依旧下雨,再次雨中溜达。还是古人会表达: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女织儿耕稼。
务桑麻,捕鱼虾,
渔樵见了无别话。

这组片子练习处理成单色,尝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至美如斯。” 
是不是“至美如斯”,还要请各位来评判。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 村口的几棵大樟树,已有500多岁高龄,古木参天,张开巨臂向四方延伸,
   婀娜的枝干在风雨中摇曳,似乎在跳着迎宾舞,也像是在默默诉说村子的悠久历史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2 关公庙。看来,调节一村的群体行为,不仅靠血缘宗亲的约定俗成,还要靠忠义信勇的文化规范。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3 古廊桥,似乎废弃不用了。大片茅草遮挡了桥下的哗哗流水。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4 廊桥内,放置写有“秋有”的农具,叫什么呢?估计是秋天装粮食用的。
  “秋有”反映了农民的耕读文化和辛勤期盼,秋天有了,就全年有了,全家有了!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5 还是廊桥,换一个角度。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6 这是村里的另一处显赫,登上去看,是一长廊围拢的院子,想必是主人喝茶聊天待客之地。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7 高大斑驳的石墙后藏着深宅,重重飞翘的屋檐下写满历史。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8 徽商的低调风格也体现在建筑上,外表看来毫不起眼,内里却暗藏乾坤。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9 屋体以砖木构成,讲究的三开三进,一般的也两开两进,都有两层。
   这一家算是普通的,前后厅各有一天井,前厅与后厅之间用木屏风相隔。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0 中堂布置。主人说:这幅画像有人出高价购买,他不卖。他说,这以后就是文物。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1 后厅的天井。雨檐下的那根绳子,是吊食篮用的,绳中还应有块隔板,可防老鼠偷吃食物。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2 光裕堂是村里的祠堂,墙体柱子虽已斑驳,但排场可见,里面供奉的是始祖王瑛公之位。 
    我没有拍摄祠堂,只蹲踞下来,拍摄了院子里的这尊石雕。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3 在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黑黝黝的门洞里,坐着老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只是静静坐在那里看雨滴。           这位老人在河边刷锅,深邃的目光,透露出慈祥和纯朴。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4 建于崇祯五年的际云桥,横跨清澈的芹溪,用它的苍凉古旧默默印衬着两岸的历史建筑长廊。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5 鸭子在水中嬉戏,悠闲自在。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6 在一派宁静之中,带来热闹气氛的,便是这里的鸭子。它们在溪水中觅食,在桥洞下嬉戏,好不自在。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7 一桥通向哪里?但愿通往幸福~


浙江:走进深山识芹川
P18 石碑,“恩赐”两个大字依稀可辨。碑额为篆文“源远流长”。但愿不靠恩赐,芹川河溪也源远流长!
碑文记载:“明成化年间,陕西河决,广东大旱,灾民流离转徙,义民王彦捐谷赈灾,上感其义举,敕立此碑。


【端午自驾游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