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灵水举人村(原创组图)

标签:
旅游北京古村落灵水举人村 |
分类: 沿途采撷 |

朋友说:一直想找个伴去门头沟灵水举人村。我说:找我啊!
一拍即合,趁着天好,说去就去。
我们没有自驾,而是很环保地搭地铁、转公交,再步行,辗转抵达,从清晨到中午,整整一上午。这无关课前预习的事——网上资料说得明明白白:苹果园地铁转929至桑峪口,再搭乘去灵水的车便可。事实上,应该是929支线,并已改叫892了。而且,不应在桑峪站下,该在其后一站下,才有去村里的车。当然,如果乐意行走,在桑峪下也是对的,然后徒步5公里就到了——对,5公里,我们就是"酱紫"去的。
假如有朋友也想去,建议还是自驾,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来回方便。可惜啊,当年一场车祸,让我终身失去了驾照。话说回来,祸福难料,就说这次去灵水村吧,虽然时间上多有耽搁,但也锻炼了腿脚,当了一回“暴走妈妈”。回程的路上,我们意外遇见一位好人——吴先生,一路将我们带回城。在此再次感谢好心人!
灵水村的名气来自于N多年前屡屡中榜的22位举人。去之前,我一直在想:能出读书人的地方,大都是穷山恶水,穷则思变哈。果不其然,当举人村出现在眼前时,第一印象便印证了我的猜想。黄褐色掩映下的小村庄,除了破败和衰落,听不见泉水叮咚,触不着书卷气息,只能穷尽想象,去感受曾经生发过的灵气和才气。倒是村口的门扉,气大才粗,上书对联:“天集灵气物华宝,地结水蕴境界宽”——毫不隐讳地向世人宣告这里史上的辉煌。
最近看百家讲坛,听阎崇年的《大故宫》,其中提到: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代。是否还该加上一句:才也不过三代。三代过后,后代们生活如何,如何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举人村。只愿村里的大人小孩,和许多善良的农民兄弟一样,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比先辈举人们强。
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举人村,走进久远的世界。

▲(3)村口的古井,深不见底,干涸无水,站在井边,忽然想起《篱笆墙的影子》……


▲(17)举人刘增广的故居,门前有照壁,倒座房后有栓马桩

▲(18)此处“举人宅院”要阔气的多,院子为5进深的大宅院,举人名叫刘增昆

▲(19)街道和民居,砖石堆砌,透着古朴;干净的青石板,看出举人后生承传的讲究

▲(20)家门口的这种装饰,以为是摆放门神的佛龛,村民却说是放门灯用的

▲(22)年轻人几乎都离开了,史上的辉煌,拴不住他们,倒是城市灯火更有吸引力。
瞧这一户,干脆用铁将军守门,透过门缝,清晰可见“团结起来,争取胜利”
▲(23)留下的都是老小病弱。他们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就连蔬菜也靠别人来村叫卖。


▲(27)要告别了,发现了遗憾,八大景没拍齐,朋友更是念念不舍胡杨般的古树,
前一篇:实拍:巧手做竹编——东阳竹编工艺
后一篇:京城今朝又飘雪(原创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