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六角井小巷人家

标签:
中华门西江南民居六角井街巷危旧房 |
分类: 沿途采撷 |
六角井悄然无声地躺在那里,自知岁月尘封辉煌不再;
我们默默无语悄悄走开,心里为冒然打扰了它而惴惴不安。
走出六角井巷,来之前那种对老城南历史文化之根的好奇与兴奋荡然无存。
六角井小巷人家
文/图 简木易
周末去中华门外拍,跟随亮室摄师摄友,转进了位于中华门西深藏不露的六角井小巷。小巷东起中华门广场,西至陈家牌坊。因有明代一井,井栏六角,故得名六角井巷。
六角井巷是南京城南最后一块尚未改造的传统民居群,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的住宅,号称百年门西,主观认为,她应该具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
江南民居风格的特点是:平面布局一般为多进穿堂式封闭庭院,少则二进,以三、四进者居多。依纵轴线布置门厅、大厅、正房,再后为楼厅或附属用房,两侧为厢房。建筑除一路(一条纵轴线),还有二路、三路或更多的组合形式,多为家族四合院住宅组团。东西院落之间以腰门相连。建筑平面一般为三开间,两侧为厢房,砖木结构。纵向为穿斗式木结构,七架梁,前檐多有轩梁装饰。尤为典型的是有的民居前檐为典雅、纤丽的鹤颈轩,门窗为花格图案。厅堂地面铺以方砖。外观朴实、封闭门洞、窗洞较小,门洞上方有砖砌门饰,门眉下装饰八卦辟邪。
但在六角井巷,我们很难看到江南民居的风格特点。庭院不再是封闭式的单门独户,多户人家割据合住已成司空见惯;院子也被搭建扩建的棚户塞得满满,多进穿堂式的格局已经面目全非;因年代久远,这里墙壁斑驳,房屋破烂,据说已被列入今年南京危旧房改造计划之中。
走进小巷,面对破烂不堪、拥挤局促、密密麻麻的民居,还是一次次惊秫与震撼。我们先后遇到两位“老城南”。一位在查看了我们的拍摄图片之后,一边放心地让我们拍照,一边热心地介绍那口传说有300年历史的六角井的故事和方位;另一位可不那么平和,言词激烈地表示“这里还能住人吗?”希望能够早点搬走。也难怪,今年,时间已过大半,危房改造毫无动静,能不让他们着急吗?
说说小巷因其得名的那口井吧。在“老城南”的指引下,我们在离巷口不远处找到了那口井。自从通了自来水后,这井就被废弃不用了。我们看到井口被一块厚木板严实地遮盖着,你不刻意去找,它便深藏不露。仔细看,井栏由灰白岩石雕刻,中间略粗,形似鼓型。井栏好像不是六角,而是更多。小巷人解释说,那是打水的历史悠久,人们打水时绳子勒下的痕迹,使井栏边上留下了一个个六七厘米宽的凹槽。
再仔细看,井栏的图纹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一组垂直线,下面一幅由曲线构成的抽象图。图画是精心雕饰的蝙蝠,中间是身子,两边是展翅向上的云纹。上面的直线简单、明快、线条很多,下面的曲线华丽、优美、喻意着“福”,上下图纹合起来看,不仅形成强烈的曲直对比,还暗含“多福”的隐喻——自古以来,这就是民众最喜欢的吉祥图案。
六角井静静无声地躺在那里,自知已被岁月尘封昔日辉煌不再;我们默默无语地悄悄走开,心里很为打搅了它的清静而惴惴不安。走出六角井巷,来之前那种对老城南历史文化之根的好奇与兴奋荡然无存。
交通工具只能用两个轮子的,倒是比较环保
(上下图)
当街挂晒衣被,老城南习俗依旧
(上下图)
女主人埋头洗衣,院子里的小猫发现了我们


小院的穿堂成了住家,贴个福字,期盼福星高照
小巷里的小巷,容纳一人进出,俗称“一人巷”。走进去,遇到好客热情的男主人

另一位可不平和,他厉声发问:这里有什么好拍的?
我搭讪着:这洗澡花挺好看。其实想说:对不起,是您自个闯进了我的镜头
能走的已经走了,这家小吃店不知搬去何方了?
走不了的继续劳作。这活计在院子里无法施展,只能搬到街巷来做
我问:这是拉回当干柴吧?她答:是啊,好烧着呢,一点就着……
到了开学的时间,这里却没有开学的气氛

但愿危旧房改造早日动工,这里的人们可以安居得福~
(2011、8、27拍摄,8月30日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