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

标签:
太极拳缠丝劲缠丝精十三势十三式五常八纲葡萄美酒 |
分类: 午后品茗 |

周六(8月22日),古城气温高达三十五六度。上午去江岛庄园摘葡萄。夏黑、金手指、里扎马特、巨玫瑰、凯丰、巨峰……品种之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在树柳江风中流连忘返,品尝一串串甜美。中午在农家用饭,随后回城赶往乐友太极俱乐部参加版聚。
版聚,是乐友的一大特点,每月一次,新老成员聚集一堂,听俱乐部罗主任专题讲座太极理论。这次版聚,是我参加乐友后的第一次,说实话,我很期待。参加乐友,有两个吸引力:一是深奥的陈式太极,二是罗老师深厚的太极功理(从电视台对罗老师的访谈节目中得见),早就想亲耳聆听罗老师阔论太极拳。
罗老师今天讲授的重点:
讲座一开始,就看出罗老师对此有过深刻思考和探究。他手执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等老版图书,从《河图》《洛书》神奇的黑白点数排列组合图说起,其黑白点数的横向、纵向、斜向、园、平面园、立体园、顺逆旋转、缠绕绵绵、丝丝相扣,好似螺旋球体在空间缠丝运转。罗老师以图说理,指出“劲”与“精”本义上的不同,批驳了长期以来太极拳界将“劲”与“精”通假,并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
那么,劲与精到底有何不同?有没有联系?罗老师根据对有关“缠丝劲”和“缠丝精”的研究,认为对太极拳而言,“缠丝精”是皮肤、肌肉、筋腱、网膜、骨节、脑髓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六个层次螺旋运转的缠绕理念;“缠丝劲”是人们练习太极拳外在肢体各类缠丝方法的劲力和路径。“缠丝精”是理,“缠丝劲”是法;“缠丝精”是纲,“缠丝劲”是目。
明确“缠丝劲”与“缠丝精”区别与联系,有何实用性?这是我边听课边思考的问题。在随后罗老师的总结中我找到了答案: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太极理念和劲路,明确打拳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明确打拳的走向、力点、力量、速度。“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这是关键。学拳,先要明理,然后懂法,才会少走弯路,这对我们学习太极拳是很有裨益的。
关于“十三式”与“十三势”,同样是两个不同概念,同样不能混为一谈。罗老师以太极拳和八卦、五行相生相克的矛盾关系,论述宇宙天地螺旋变化之理,辨析了十三势、十三式之异同。
太极拳的“十三势”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八门五步”十三种技势的手法和步法,故为“十三势”;“十三式”是太极拳创编者根据中国古代“八纲五纪”辨证思维,以阴阳、刚柔、开合、虚实的八纲,以及在八纲统驭下,以水、火、土、木、金相生相克原理而创编的五个不同技击招势的套路。八纲思维,五路拳套,是一整套思维和技击技势模式,故为“式”,而非“势”。
讲座自始至终,罗老师引经据典,追根溯源,不厌其繁,条分缕析,详细讲解了“劲”与“精”,“势”与“式”的内涵以及关联,着重诠释了它们的来由以及区别,决不可简单地以通假而代之,为我们深入认识、理解太极拳提供了新思路。其视野独慧,见解独到,令人钦佩。
第一次听罗老师的讲座,收获不少,但毕竟很多东西是第一次听说。不敢说都听明白了。回家后,在网上搜到罗老师公开发表的两篇大作:《“缠丝劲”与“缠丝精”之刍议》、《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式之辨析》,读罢,方感对所论及问题有了些认识和厘清。学习太极,何止是四肢训练,更要求思维精进。
晚上自制葡萄酒,方法很简单:
1、葡萄洗净晾干,
2、去皮(注)装进大玻璃瓶,
3、按10:2的比例在上面加放冰糖,
4、密封。几天后就可以将汁液倒出享用了,喝起来那个酸酸甜甜,唇齿留香……
(注:去年在海口做过一次,没有去皮,相当成功。今年听朋友们建议,还是去皮,怕农药啥的)
想起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