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口:欲览东坡载酒堂(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2008-06-03 07:03:49)
标签:

海南儋州

东坡书院

载酒堂

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

分类: 热风冷思

  一、引子

今年五一,我依然享受长假,这得益三月的体检结果——整体不错,局部有点问题。于是,我被恩准“长假20天”回海那边疗养。正高高兴兴准备收拾启程时,轰然得知一位熟稔的“成功级”人士跳楼辞世,当时,受到的震撼不亚于后来的大地震……

 

心灵受震,再无心游山玩水,但岛上有一处却在此时格外吸引我,很想去走一走,那就是位于海岛西部的儋州东坡书院,原叫“载酒堂”。   

 二、东坡与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是苏东坡10971100年被贬海岛后居住和讲学的场所,东坡自题“载酒堂”,寓“载酒问字”之意。苏东坡在此谪居三年,开设学馆,讲授诗书,给这里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火种,倍受岛上后人的敬重与爱戴。那时他已六十二岁。

 

海口:欲览东坡载酒堂(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中和镇的东郊。以前去书院的道路十分难走,现在不知修好了没有。来岛上旅游的人很少去那里,一因地址偏僻,别说“三日游”了,就是“五日游”也游不到那里去;二是一直流传着一种心态,已当官的和想当官的都怕那里沾惹了不顺或遭贬的晦气。所以那里香火依稀,令人唏嘘可叹。

 

此番欲去“载酒堂”,并非仰慕东坡之名要去标奇揽胜,而是想去寻觅东坡先生留存人世的旷达魂灵。

  

今日的海岛一应现代化装置,加上独特的椰林、银滩、大海、蓝天,使海岛成为旅游胜地,人们为到此一游而惬意和自豪。可是,当年苏东坡来海岛,绝无此等风光。儋州,古称“南荒”,据东坡《桄榔庵铭》中记载:谪于儋耳,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无作无止,无欠无余。生之谓宅,死之谓墟。六十三年,吾其舍词,跨汗漫而游鸿蒙之都乎!”其诗亦写道:“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那时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桄榔庵中和当地人一样吃芋头喝白水或煮苍耳充饥。如有老鼠、蝙蝠那就是佳肴了。

 

历尽仕途坎坷,遭受精神磨难,加之如此艰难困苦的生存境遇,东坡先生靠什么支撑着一路走过,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既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河自尽,也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归隐?——史实表明,支撑东坡一路走过来的正是他独特的人生态度:旷达人生。

 

                         三、东坡的旷达人生

东坡旷达,学东坡者无人不知。东坡一生历尽磨难,之所以还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幸亏这种旷达的人生智慧。旷达使东坡自始至终“汲汲强奔走”,不拘泥于自身的不幸,一以贯之地热爱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乐趣和尽可能享受,借丰富的经历进行创作,收获了一代文豪的辉煌业绩。

 

史料记载,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恰当不过地描写了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一生波澜重重的苏东坡,始终保有他那顆温柔细腻的诗人心。有一首诗:《迁居之夕闻邻居儿诵书欣然而作》,是记叙他与儋州孩子读书的情景: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酌。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一份远离红尘纷扰、静心赏读的心境跃然纸上,可见苏东坡满腹的乐观与诗情。

 

身处蛮荒之地,却依然不失人生的快乐,东坡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在《记养黄中》一文里更云:“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非谪居海外,安得此庆耶?”后苏辙评价东坡在海岛的诗作说:“东坡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如果不是身体缘故,我真要前往载酒堂了,很想在历史的尘埃里寻找诗人旷达的足迹和身影,看看那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月夜的漫步者、

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林语堂语)

当然,更想探究的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海口:欲览东坡载酒堂(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四、旷达的人生背后

东坡是人,当然也有着人的喜怒哀乐。东坡先生居儋州期间旷达乐观不假,但在内心深处,也时而弥漫忧惧。他曾在寄王敏仲书中云:“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纵是旷达的人,逢此生死关头,亦难免凄然神伤。这是人的本性、常性,不足为奇。奇的是东坡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忧惧,没有一任愁情汹涌如海吞没自己,而是直面人生,在认知了现实的缺陷之后,去努力寻求弥补的途径,所以,他能心游四方而保持旷放的心情,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东坡快乐无畏地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不无缘故。归纳起来,内在缘故在于他积极主动的自我反省与主动修炼。用今天的话来说,有着较强的自我修养意识和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或者叫做能够积极进行心理医治与调整。从外在缘故看,苏东坡受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为他的自我修养、心理调整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

 

首先,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于“士不可以不弘毅”、“生生之仁”等,鼓励为士者要坚强,要有毅力,要积极向上,要注重“仁”之生命力的蓬勃与坚韧。这种积极入世的训导,对东坡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感悟并身体力行,着力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求的那种挺立的道德人格。

 

其次,佛禅思想的影响。佛教“此心无所住”的超越是非得失之上的清净心,也一直影响着苏东坡,使东坡随缘自适,追求一种超越物外的精神自由和心灵隐逸。不论命运把他抛向哪里,他都能微笑着调整自己,适应境遇,随遇而安。

 

再者,道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从庄子那里吸纳了道家思想,把个人的存在和一种无限整合起来,视人生如寄,不再萦怀得失祸福、穷达贫富。道家认为:“苦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此恶乎待哉!”这种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成为苏东坡面临人生忧患时自我解脱的方法和出路。

 

睿智的苏东坡,将儒、释、道三家精华思想巧妙地融通在一起,以儒家为治世之具,以佛家为安身之法,以道家为修身之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在屡屡连遭打击之后,仍不失潇洒、快乐的旷达情怀,这不仅令人敬佩,也值得我们从中感悟学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活着,确实不容易。但总还是要活着,要活好!让我们学学东坡,以旷达的人生智慧,把一生的路走好!

                         

                        200861日草成,当是“五月的思考”   

相关连接:康震苏轼的命运轨迹:黄州惠州儋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