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以《也论说话》为题?朱自清先生曾以《说话》为题,本人绝不敢与先生相题并论,但也想谈谈对说话的理解。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以上是先生《说话》一文的开篇,先生的文字朴实而有力,将人做为生存和交流必须的技能描述的如此贴切又入木三分。但先生也指出说话人人都会,但不一定人人会说。先生还在《论说话的多少》一文中对说话还有这样的描述“圣经贤传都教我们少说话,怕的是惹祸,你记得金人铭开头就是“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岂不森森然有点可怕的样子。再说,多言即使不惹祸,也不过颠倒是非,决非好事。所以孔子称“仁者其言也(讠刃)”,又说“恶夫佞者”。苏秦张仪之流以及后世小说里所谓“掉三寸不烂之舌”的辩士,在正统派看来,也许比佞者更下一等。所以“沉默寡言”“寡言笑”,简直就成了我们的美德。”
可见说与不说之间还真是有些矛盾。但任何事情不可一概而论,说话是人类生存和交流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想想看,如果人类失去了说话的功能,见面之后只是用肢体语言来交流,可能不会影响到生存,但那将是一种何等可怕的现象。
话是一定要说的,“话不说不明吗”。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人们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员工要汇报工作,领导要表明观点,官员要推行施政方案,商家要推销产品,都要通过说话来实现。因此说话已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还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为了让大家会说话,一些诸如《演讲与口才》等刊物则应运而生,教人说话与沟通的技巧。
古圣先贤告诫我们“言多必失”,话是要说,但不可多说,简明扼要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绝不可口无遮拦,信口开河,那可能真的要“言多必失”了。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败事,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
道底该不该说呢?怎么说才能算会说?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自问过,但又有多少人能解释的清楚呢?这就是一个度如何把握问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人说!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种情况:
实话与撒谎。自幼大人就教我们做人要诚实,不可撒谎,并以《狼来了》告诫我们一定诚实。但有些情况是不能说实话的,比如亲人患了绝症,这时候为了让他在有限的生命里活的更快乐,你是选择说实话告诉他你得了绝症,活不了几天了。这时候就大家都会选择
“善意的谎言”。但“善意的”也是谎言呀!
少说与多说。面临的是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作为一名负责人,在已有一套让企业起死回生或扩大经营业绩的方案,需要你给员工鼓劲让大家团结一心使企业走出困境。这个时候你是选择少说,还是将自己的宏伟蓝图不厌其烦的灌输给员工呢?
多说与不说。被人误解或者是受到了天大的冤屈,是该保持沉默还是见人就解释呢?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需解释,因为因为真正了解你、懂你并且喜欢你的人无需解释,反之,就算你解释的再多他们不会相信。这不正是老子“大辩无言”哲理的最好阐释吗!
如此看来,说话还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朋友给自己订下了这样的说话准则: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必须要说的话,简明扼要的说。长话短说,短说快说,废话不说。承诺的话不轻易说。影响团结的话不说。伤人的话不说。玩笑话不说。大不敬的话不说。违反组织原则的话不说。不知道的事不说。谎话不说。未经深思深思熟虑的话不说。兴奋时、愤怒时、伤心时少说或不说。违备良心的话不说。不评论实事,不话人长短......
说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到最后反而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会说了,呵呵,那就“适可而止”吧。
、 2010.12.24于北京
更多文章:
原创文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