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角形 |
分类: 教育教学 |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是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线、角,但对三角形未曾继续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研究认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分类。由于本节内容小学已有过接触,所以教材直接给出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方法,我通过热身和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教材最后安排了“做一做”和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认识三角形,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引导。
在学法指导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实践操作等过程中,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一、课前热身
一、课前热身
几何知识已经长时间没接触了,所以首先进行课前热身,回顾有关点、线、角的内容。
二、 导入新课
由小学学过的平面图形和4幅和三角形有关的图片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解
1、展示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三角形的概念、三要素及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3)三角形的两种分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归纳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观察、分析、操作、欣赏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概念。
2、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四、实例欣赏
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画的同时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并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归纳小结
此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课外作业
作业(一)基础练习:P60页
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有什么规律?
第四方面:教学设计说明: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