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七十二:古树逢春茶习俗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古树逢春茶习俗
昌宁茶的故事之七十二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古树逢春茶习俗
茶韵
,
护身符
旧时代,这里高山壑谷,疾病丛生。人们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死后会变成厉鬼,如被刀杀死的,被火烧死的,被水淹死的,难产死的,还有饿死的,冤死的。在人间作恶多端的人死后也会变成厉鬼,想害人。于是小孩出世后,作为长辈,就要为他缝制一个精美的小荷包,里面放适量的茶叶和米,或挂在胸前,或缝制在帽上。保佑他顺利长大成人。普通的茶叶包米在民间成了《红楼梦》里富贵人家的“通灵宝玉”。

过去,昌宁地处茶马古道,祖祖辈辈有人出门走夷方。夷方,即瘴疠之地,对于昌宁人而言,泛指缅甸及沿途亚热带疟疾高发区。那里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大抵在夷方瘴疠(疟疾)高发的雨季,除了当地居民外,一般人是不敢入夷方做买卖的。过了仲秋,从霜降到清明这一时期,古道上的昌宁人,或赶着马帮,或成群结队肩挑背负到夷方地去经营大、小买卖或做工匠。传说,那里的毒蛙能吐黑蛙瘴,蜈蚣能吐蜈蚣瘴,蟒蛇能吐长虫瘴,妖魔鬼怪吐仙女瘴,人触瘴即死。旅途充满凶险:食人蚁能使人一夜间变成骷髅,巨蟒能吞下几头骡马,猛虎、饿狼在人回头间就会咬断人的脖子,土匪杀人肉麻……夷方的女人还会下“相好药”,你会失去理智地爱她,懵懵懂懂和她过一辈子,忘了家中还有老婆儿女、父母。“走夷方,走夷方,两眼泪汪汪,十人别新娘,能有几人还。”于是每次马帮启程,爱人都会缝好一个里面装有茶叶、米、花椒的绣花小荷包,要男人揣在胸前,保佑他顺利回乡。据说,有了这个包,夷方的女人下的“相好药”不灵,蛇精也要绕道避开,妖魔鬼怪、病魔不敢缠身。有时还要缝一个较大的荷包,挂在头骡上,保佑马帮平平安安。
地处滇西的昌宁,偶有兵燹战祸。澜沧江畔的白沙坡,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昆明人和百越人在此长期作战;明朝万历年间,昌宁湾甸土司参与“缅酋”作乱,攻顺宁府、永昌府,一代名将邓子龙前来湾甸平叛……明王朝自昌宁董瓮至凤庆勐佑“血洗十三寨”。清朝咸同年间,又有“红白旗乱”。抗日战争时期,昌宁走出了抗日将军鲁道源,无数昌宁男儿跟随他在锦江、九岭、长沙和日寇作战;滇西抗战,无数昌宁儿女或参与修筑滇缅公路,或支前,或跨过大怒江杀敌。战火中,也有的人怀揣着家乡的茶叶、米粒……茶叶包米成了英勇的战神。

爱神、喜神
在昌宁,彝、汉、傣、傈僳、苗等民族结婚,迎亲的新婚被褥四角等均要缝有茶叶包米,保佑新娘新郎恩恩爱爱,儿女大发,白头偕老。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边缝边不停的讲一些吉利,诸如:“东方有了茶和米,小两口日子甜蜜蜜;南方有了茶和米,恩恩爱爱笑眯眯;西方有了茶和米,婆媳和睦万事兴;北方有了茶和米,生育儿女中状元。”“枕头有了茶和米,从头到尾大富贵;被子有了茶和米,天上降下大富贵;褥子有了茶和米,地下长出大富贵。”彝族女子出嫁,装箱柜时,箱柜底要放有“五宝”,即五谷、茶叶、盐巴、一小包土,所有的东西都用红纸或红布包成四方块。长者边放边讲吉利:“带去五谷,有福有禄,粮满金屋;带去青茶,生群娃娃,绿了山洼;带去盐巴,有滋有味,香了一家;带去福土,种粮耕田,有吃有住。”
镇宅
建房上中梁时,包中梁的八卦里要有茶叶包米,起到镇宅的作用。上中梁时,建屋的木匠师傅要边上梁边讲一些吉利,如:“中梁有了茶和米,百年基业家道兴;中梁有了茶和米,五谷丰登屋满金;中梁有了茶和米,儿孙聪明又伶俐;中梁有了茶和米,主人发大财来赚大钱。”

原始崇拜
在昌宁,当长者去世,人们会将一些钱币混入茶米中,然后在每位孝子的孝布的一角随意包入适量茶米,等丧事毕,孝子们解开茶叶包米,看茶米中钱币的多少,就认为先人对子孙降福多少。
茶叶包米,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吉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