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惠江水流真情
——电视剧《最后的窝棚》观后
杨中学
正当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关键时期,我有幸看到了由云南皓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最后的窝棚》,该剧出品人为杨佳富,并由其担任总编剧、总导演、制片人。编剧郭子孟、李发祥,段兴华,导演彭镜筱、王瀚超。该剧以接地气的感人故事和冲突多变的情节,突出人物个性,着力塑造了左光辉(即左老黑)一家、乡长字秀芝及扶贫干部李晓等人的鲜活人物形象,透视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蕴含着彝族同胞历史悠久的地域特色文化。此剧反映了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及基层公职人员脱贫攻坚的真实生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部辛劳付出而又十分难得的全面脱贫奔小康献礼片,对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和存世价值意义。
百姓的期盼

一条澜沧江,从古流到今。江水波光闪动,蕴含着百姓的真情期盼,这就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影视艺术和文学创作的聚焦点和闪光点。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让我们的老百姓,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希望、追求和责任。此剧的选择地为珠街彝族乡,该乡位于昌宁县的东北面、黑惠江的两岸。此地山广人稀,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百姓生活不易。多年来,我曾无数次地来回穿梭于该地,无数次地见证了当地彝族同胞的真实艰难生活状况。记得2011年4月中旬,当昌宁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茶乡法官》拍摄结束,我就和同事们一起赶往珠街乡参加烤烟移栽,那时我们单位的挂钩点在该乡黑惠江东岸的黑马村。家访期间,我不仅看到了大山深处的简易窝棚,还深深感受到当时彝族同胞的艰难困苦生活和真心期盼。
该剧在选题上,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和彝族同胞的共同心愿。剧情讲叙的是,左光辉在十八年前,其妻段爱珍因病需要治疗。但左家贫困落后,生活艰难,在无钱医治的情况下,左光辉多次盗伐林木,后被举报罚款。左光辉请该村村长字秀芝帮忙求情,但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被批评教育,并用其户唯一值钱的一条耕牛折抵了罚款。为此,左光辉极为不满,心生怨气,后举家搬迁到大山深处搭建简易窝棚居住,过着与外界隔绝的艰难困苦生活。在脱贫攻坚时期,左家的情况引起了各级的关注,后经乡村领导和扶贫干部的反复劝说,在多方努力下,左光辉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和态度,消除怨气,积极配合,与全家又从窝棚搬出住进了新房,日子也逐渐好起来。通过先后对比,左光辉知恩图报,并舍去了自家的利益,用实际行动支持本乡的新建公路。
此剧聚焦于贫困户,因果关联,情景融合,情深质朴。反复拜读剧本,就会嗅到全剧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就会感到蕴含着一股亲和力、感染力。如新到任的该乡党委书记段佳伟,其生长于此地,并为彝族,始终有一颗不变的家乡情怀。在到任途中,他静静地看着家乡的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当兵离别时背着的一个背包,里面装有母亲整理的两件旧衣裳和连夜赶绣的新鞋垫,还有父亲烘炒的一袋蚕豆。那时交通不便,家家的生活都艰难。出发时,他身着绿军装,那是其出生以来穿过的最满意的新衣裳。他坐在拖拉机上,眼中含着泪水,不停地朝年迈佝偻的父母挥手告别。人车渐行渐远,站在树下的父母身影越变越小。恰在此时,银幕上委婉动听地唱出了该剧的主题歌曲《我的父母亲》(杨佳富作词):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是一棵树/支撑着家庭/我上学的时候/父亲是一张犁/耕耘着生活/我从军的时候/父亲是一张弓/看着军营拔箭/离开父亲的时候/父亲是一弯月/永远挂在天边。我出生的时候/母亲是一滴乳汁/喂养着家庭/我上学的时候/母亲是一把伞/遮挡着风雨/我从军的时候/母亲是一双绣花鞋垫/垫着军营的小路/离开母亲的时候/母亲是一滴眼泪/永远滴在我心中。
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艰辛的付出。该剧所塑造的主人公左光辉,尽管他赌气带领全家搬进深山搭建窝棚生活,后经乡村领导及扶贫工作队员的反复劝说,他仍然不愿迁入新居,还一个劲地摔礼物、骂干部,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也不愿妻子与乡村干部多接触。但这只是一种失去理智的情绪发泄,其根本原因还是贫穷所致,并非其不愿意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前期的纠结铺垫和后期的根本转变。应当说,此剧的矛盾冲突,就是多年来,每个基层公职人员倾心倾力于脱贫攻坚战线上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就是脱贫攻坚的亲身实践者,心里最清楚百姓的期盼,他们都有一根与百姓割不断的牵丝线。
艺术的魅力

艺术源于生活而再现生活,真实是艺术永恒的生命魅力。从许多播放的电视剧来对比分析,其实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艺术魅力和存世价值,并非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瞎编乱造、花言巧语、空灵作秀,而在于深深耕织于人们生活之中的酸甜苦辣,并引起真情共鸣。该剧的总编辑杨佳富老师就生长于此地,他历经了当年昌宁珠街彝族百姓的苦难生活,对人们的期盼最清楚,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最熟知。在剧本编写中,该片把故事、环境、人物、语言、民俗及剧情的起伏跌宕变化相互衔接融合,以冲突多变的情节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个性,既有代表性,又有感染力。此剧的主人公左光辉,是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彝乡的普通农民,客观环境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他勤劳、朴实,而又倔强、固执的人物个性。其曾扬言一辈子不与党和政府打交道,并独居于山林窝棚,与世隔绝。如何解决此难题,首先需要人们有一颗爱心。此剧在爱心的表现上起着关键的扭转作用,如其子左双全突然患病,恰在此时被再次登门拜访的李晓发现,后李晓与左光辉的家人一起克服困难,冒雨爬山,将其子背到医院得以救治。爱心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因为有了如此感人的真情真行,左光辉的思想观念和为人态度才有了个大转变。
此剧还成功塑造了彝家妇女的良好形象。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既相互助力,又相互制约。左光辉的妻子段爱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具有彝家妇女贤惠温柔、勤劳善良的人物个性。此剧正因为有了她,才能有效阻止左光辉固执倔犟的不良习性蔓延泛滥,并向家和万事兴的方向发展。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不断地劝解丈夫,最终还是让孩子去到学校读书。段爱珍和儿子都有想要住新房的迫切愿望,当左光辉再次拒绝并赶走李晓后,左家又再次发生了激烈冲突,其子指责父亲自私,只为赌气,不为儿女的长远着想。女儿左双双因优异的刺绣手艺,被陈亭推荐到当地学校做手工艺师。后左双双和陈亭在不断帮助和相互欣赏下,最终圆满成婚,这些都离不开母亲段爱珍的帮衬和支持,也是一种美好心愿的实现。
书记段佳伟、乡长字秀芝、扶贫干部李晓等人,身居彝乡,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任,都有一颗真诚爱心。如此剧中段爱珍看着自家的土豆和三双绣花鞋垫卖不出去,心里很焦急。恰在此时被字秀芝碰到,字秀芝毫不犹豫地表示:“我都买了!”并掏出500元钱递给对方。段爱珍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地说:“多了,多了。”字秀芝握着段爱珍的手说:“当年我把你家大黑牛牵走了,我心里一直愧疚着,每年来你家看你们,都被你家老左赶出去。这是我一点心意,你拿着!”又如字秀芝最终兑现了之前的承诺,给左家送去了一条扶贫牛。当然,脱贫攻坚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根本的还是知识的传播、心灵的启示、观念的转变、内生动力的发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还是离不开沟通交流,并由此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真挚情感。只有相互信任的真挚情感,才能根本扭转左光辉封闭倔犟、固化式的人物个性,才能达到此剧的最终效果。
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

民族特色文化是地域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具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个性与众不同,往往是人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昌宁珠街的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很吸引人,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犹如那条黑惠江一样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奔流不息。去年火把节,我还荣幸地被邀请到昌宁珠街参加了庆祝活动,亲眼见证了彝族、苗族同胞那美丽鲜艳的服饰、美妙动听的吹奏曲调和丰富多姿的舞步表演,点火把的场面十分热闹壮观,给人留下深深记忆。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浓重的节日,最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气息,也是此电视连续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资料记载,历史传说中曾有一个障毒恶魔,其持有一把宝剑,所到之处杀人吃人无数,无恶不作。那把宝剑一挥,人们不是死就是病,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彝族首领,他决心为民除害,先让千百只羊饿了两天。那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旁晚,这位彝族首领带领大家,在羊角上绑着火把,让人们拿着青草往前跑,并点燃羊角上的火把去围攻那个传说的恶魔。当看到无数个明亮的火把时,那恶魔念动咒语,但已不起作用,后恶魔被团团围住而烧死。彝家儿女为庆祝这一胜利,就以打歌、汤秋千、打陀螺、撒火把来作纪念,并逐渐形成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今的火把节,已经传播为多个民族的一个热闹节日,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

此片不仅展示了昌宁珠街美丽的地域景物风貌,同时还通过道具、配乐、服饰、民族风俗等生活细节,较好地展示了彝族支系腊罗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元素。如彝族白事上的毕摩诵经,婚礼上的彝族八大碗、三道茶;生活中的彝家小罐茶、绣花鞋、灶房里的吊锅等;还有音乐上的吹唢呐、吹芦笙、吹笛子、吹叶子、唱山歌等等,无不体现着腊罗巴人淳朴的民族文化元素。此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彝家独特风俗的再现,打造出一部优美的旅游风光音乐片。如左光辉一生的唯一爱好就是吹乐器,并传承给其子左双贵。他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受到邀请后前往参加火把节,并现场表演了他的拿手好戏。其妻子段爱珍及其女儿左双双,都有一手刺绣好手艺。此剧的最后一场戏,是以点火把、吹芦笙、打歌跳舞而收尾,充分展示了彝族同胞的文化传统底蕴。
纵观全剧,应当说《最后的窝棚》的摄制,顺应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要求,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心愿,蕴含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是一部十分难得的感人片。此部电视剧在美丽云南、精品荟萃、央视频、人民视频、昌宁电视台、优酷、爱奇艺、腾讯等播出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成为边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又一部电视剧的精品。

作者简介:杨中学,男,汉族,职业法官,在昌宁县人民法院退休。爱好文学创作、摄影等,笔耕不辍,拍摄不停,多部作品被报刊网络媒体发表。云南省腾冲市人,现居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