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壮族花婆神话与彝族茶花神话的互释与同构__《茶花彝女》电影述评

(2018-12-30 22:55:31)
标签:

评论

精品

文化

分类: 评论

壮族花婆神话与彝族茶花神话的互释与同构

《茶花彝女》电影述评

金乾伟

摘要:电影《茶花彝女》属于族群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谐共荣的典范之作,爱花、护花、崇花当为壮 族花婆神话和彝族茶花神话二美会通的交汇点,人与花的关系代表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生态观。电影用文本、 声画的组合创造了生死交替的场景,讲述了一个富有深刻哲理的凄美故事。守花老人为花而死,女儿的爱情由 死到生,宣告了坚守族群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这一价值取 向呼应了壮族花婆神话与彝族茶花神话的互释与同构。

关键词:壮族花婆神话;彝族茶花神话;电影《茶花彝女》;互释;同构


“美国洛杉矶2015年世界民族电影节上,由杨佳富创作阎力担任制片人的我国电影《茶花彝女》荣获民族文化传承奖和原创音乐奖。”这是让56个民族在内的中国 人为之喜悦的好消息,电影文本的声光影像讲述了一个宠花、爱花、护花的凄美故事,忠于爱情的姑娘为 族群团结而牺牲自我,化为喜鹊茶花,预示着茶花成为彝族幸福美好生活的保护神。尤其是电影将故事设 置在当今发家致富的杜会图景之下,与之相关的生死话语告诉观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因为宠花、 爱花、护花,电影人物置于生死交替的境地。这里的自然生态观何以要用死亡事件增加观众的震撼观感? 如果结合壮族花婆神话,我们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壮族花婆神话和彝族茶花神话二美会通


对于神话,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貌似极大的夸张 造成想当然的故事情节,以致于产生非同凡响的代表 法力无边的神祇和力量不可小觑的鬼怪,又往往以善 恶为二元对比的逻辑关系,将神祇和鬼怪组织在_起, 这会给现实中的观众和听众虚假和虚无之感,尤其是人力借助物理研究获取的科技能力改善实际生活。神 话越来越成为文艺形态中的叙事话语,但是任何群体(族群、集团、国家等)都坚定认为,自己生活的那 片热土曾经演绎过先祖波澜壮阔的神勇事迹,这就是说,人们潜意识中都拥有神话情结,从先人的情感意 识和精神诉求,以及与之相对立的逻辑关系看,神话是“真实的叙述”。基于这种认识,神话就与现实生活有了关联,壮族和彝族宠花、爱花、护花的神话也就有了更多的含义。

花婆神话可以说是壮族族群精神情感审美的一大 特色,它会让读者或听众明白鲜花何以神圣,花与人 合体意味着什么。创世女神姆六甲就是从原初大地上 怒放的鲜花中生出的,创世神话给予她无穷的智慧, 让她甚至可以做聪明人的师傅。于是她可以创造天地 万物,并用泥土造人或因风(水)而孕。因为创世女 神与世人生养密切相关,被奉为生育女神。神话还设 想了凡人去世后魂归花婆管理的花山。壮族先民不但 认为创世女神是鲜花而生,也同样认为世人都与花山 上的花朵相对应。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总结:花是壮 族图腾的源始,由它导出其他十一部落图腾。

壮族民间既然认为凡人都是花婆花山的花朵,那 么,出于自身安全、生存长寿的目的,宠花、爱花、 护花便成为可能。因此,花婆被称为“送花娘娘”, 有的称为“床头婆”或“花王神”。陈久金在《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中也提到:“壮族对猎户星座 也很重视,但他们不如中国北方将它称之为参宿或者称为虎星,而是称之为花婆牌星。古代壮民结婚时, 在洞房中都要安设块花婆神牌,它是花婆的象征。 花婆神是婚姻之神,专管生儿育女,又是儿童的守护 神。据壮族民间传说,凡是出生的孩子,不论是男 女,都是花婆神种出来的花朵,都将受到花婆神的保 护。”壮族花婆神话构想了大地上有创造力的生灵, 包括创世大神到普通凡人都是花朵所生,所以,祈求子孙满堂者需虔诚膜拜花婆赐给健康活泼的孩子。同时认为凡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花山的那朵花儿需 要祭拜花婆,因此代为浇水施肥,甚而需要举行仪式, 为之安魂,使其花朵恢复娇艳。而万一凡人死亡,则 预示着其灵魂返回花山而去,也需要后人祷告,请花 婆代为收回。

神话思维着眼于满足创造主体的精神诉求和美好 期待。电影《茶花彝女》属于当代人运用声光媒介讲 述的活态的、古老而又现代的神话。之所以说它古老, 是因为电影故事结构全部吸收了彝族的族群信仰。片 中的野生山茶代表了族群存在的精气神,守护大山的 老人则代表了彝族古老的民间生活法则,他的精气神 已经与野生茶花合为一体人与花相通——人的肉体、灵魂与花的肉体、灵魂相互感应 花在人在。野生茶花得天地之精华,藏身在大山深处,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自由生活着,_旦诗意自在的生活被强制打乱,茶花就会失去盎然生机和特有的魅力。同时,电影文 本故事单元的展开时间却是现在,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发家致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通用法宝,于是, 打野生茶花的主意也就顺理成章。父亲守花维护传统文化,与儿子动花开发致富发生冲突。象征彝族传统 文化的茶花神圣之极,不许任何世俗想法和做法来干扰一一特别是利令智昏谋取不义之才的行为。因此, 野生茶花被滥用,导致守护的老人含恨离世,也导致 老人女儿与远东集团总经理萌生的爱情之花凋谢。

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等作为民间法则不可忽视, 更不能随意打乱。一个族群的守护者千百年来的生活 习俗始终不渝,那不是落后理念所致,恰恰是一种生 存智慧,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而非眼前的蝇头小 利,这在长期生活于偏僻大山中的少数民族族群中表 现得比较突出。电影中彝族崇拜茶花,其实就是敬拜 自身生活方式,活着的族人就是活着的_个族群文化, 他们坚守自身的_种理念,他们为这种经过岁月考验的有效生活方式、高贵深厚的精神信仰而活着。就此 而言,电影剧情可谓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民族寓言。


        二、生死交替全释生态平衡的深刻意义


神话逻辑思维总是超越时空的限制一一神圣世界 有时间无法控制的神祇,世俗世界的凡人要想长生不 死,只有虔诚膜拜求得大神赏赐,因为世俗杜会各类 生命都会有生死存亡的现象。神话虽然无法成全人类 渴望的永生长寿,但是可以作为精神的寄托。神话话 语既照顾到了凡人修道成仙的道德引导,又不失时机 设计各种障碍让凡人无缘成仙。大凡文艺作品创作主 体因为世俗杜会存在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只能曲折 反映克服时空限制的种种美丽设想。远与近、生与死、 空间与时间如何破解,一直成为困扰世人的魔咒,可 以说,正是因为无法破解,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夸张 —点可以这样概括:死亡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展,死亡让整个世界懂得了珍惜与呵护,明白了牺牲与坚 守……“死亡赋予讲故事的人所能讲述的任何东西以神圣的特性”。生死交替让人类领悟了什么是富有 哲学意义的价值。

死亡一般伴随恐惧与解脱两种心理意识,因为活 着能够享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 官带来的感受,一旦死亡,这些感官就全部消失,形 神俱灭造成无比的恐慌。在这种心理意识下,带有壮 族民间宗教性质的神话却提供了_种死亡等于超脱 的精神信仰。它设计了最美圣地——花山花园,姿态万千的鲜花对应着所有世人,花艳人壮,花枯人病, 反之亦然。在壮族族群看来,人与花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永生与死亡代表了神界与人界的 存在方式,人死去的是肉身,其灵魂会回到花园。对于操劳忙碌了一辈子的壮族人而言,由花园来到世上 再回归花园,绝对是生死交替的超脱之旅。壮族人通过生老病死把充满希望、更加美好的机会留给下一代, 让奋斗一生、贡献一生、探索一生的先人为后代树立活着的意义,从而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正是 因为花园由花婆来照顾打理,掌管凡人的生老病死,世上之人不仅崇拜花婆,同样也会爱花、护花崇花, 这样做就是在爱人、护人、宠人。如果说花可以代表 自然,花婆神话便寄予了维护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之生 态平衡的美好愿望。

电影文本更进一步,用生死来解码现代意识与传 统观念的对立与冲突。杜会一天天进行着现代化,如 何维持族群千百年来延续的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价 值取向,以此显示这是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族群,而不 是被其他族群所完全同化,是每个族群需要思考的问 题。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察之,文化形态及其内容应 该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彝族老人达木人在深山守 护着野生茶花,坚拒儿子开发致富,并因此耽搁出国 治病,含恨而死。老人的死亡并不代表彝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死去,而是说明经过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 用生命来捍卫。果然,老人的死迎来了野生茶花的新 生,意味着浸润彝族精神魂魄的茶花在现代化进程的 杜会中复活了。经过达木老人死亡震撼的儿子及原先 准备开发的总经理纳苏脱胎换骨,“死者就与生者同 化而再生,也使生者与死者同化而再生”,他们由此意识到了彝族自身存在方式的价值。老人的离世换 来了纳苏辞职并代替老人住进深山看守野生茶花,老少两代人完成了生死交替带来的身份交接,象征了彝 族族群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代代相传,这是电影文本设置的现代化进程背景下_次成功而庄严的启发,它启 示着现代人如何追求并实现_个族群在物质、精神各层面的优秀现代生活。

该电影文本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但正面介绍了 彝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剧情冲突的背景是村委会主 任旺甲老婆在外打工,妹子尔果留学海外,远东集团 愿意开发野山茶花带动全村致富,地上的汽车和天上 的飞机同样出现在他们生活中……在现代化进程中, 伴随着经济大潮的躁动不安,人们不择手段设法发大财,期待一夜暴富,全部向钱看齐,在相当程度上成 为时代发展不和谐的表征。达木老人身患心脏病,做好了出国医疗的一切准备,但当他意识到儿子借机动 用野山茶花时,毅然决然地跑回了大山。当他担心的 —幕真的发生了,他因无法接受而重重地倒下了。“死 亡是真正激励哲学,给哲学以灵感的守护神。”生死之间,电影回答了如何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为族群致 富。采取理性、科学、有序的开发,而不是滥用族群的宝贵财富,更不是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从长远利 益看,就是为了打造拥有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人和事顺的和谐生活平台,让美好、诗意、温馨、富裕的 生活永存世间。


三、爱情话语成为神话不可或缺的元素


神话既然赋予了理想人物无所不能的神力,使其 完全拥有了移山动海、腾云驾雾等移动形体的物理能 力,黑白颠倒、冬花夏雪等转换时间的控制能力,各 类神祇自然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寿,不用担心后继 无人,因为他们永生不死。“对原始人的思维来说,要 想象‘自然死亡’实际是不可能的。须知这是_个和其他观念毫无共同之处的独特的观念。’那么,为 何还会有大量的爱情话语呢?壮族神话花婆掌控生老病死,既是爱情之神,又是生育大神,还是护体神灵, 她原是创世大神姆六甲,她爱上了男神布洛陀,生下了十二个孩子(一说九个孩子),从此世间有了人类, 只不过这些孩子无法长生,只能依靠男女结合繁衍后代。这样看来,爱情非常重要,它是凡人传承子嗣的 必然途径。原因就在于世上之人只能存活百年左右,由此,世人拥有了爱情才能保障结婚生子的幸福生活, 等同于神话里的神祇拥有了长生的能力。电影《茶花彝女》设计了守山老人的女儿尔果与准备开发野山茶 的总经理纳苏的爱情。随着老人辞世,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由生到死的剧变。此后,随着纳苏的反省、辞职 和代替老人守山,他们的爱情又迎来了起死回生。可见,爱情的生死,同样围绕着坚守还是放弃族群精神 信仰的问题。

花婆神话的传奇之处在于人与花的关系,花婆本 身便是鲜花诞生而来的,生命与花朵之间维系着同生 共死的关系,这与《茶花彝女》的文本也相互关照。 彝族最美的姑娘被掌管权力的几个首领爱上,却不是 _件幸福的事情。爱情的本质在于幸福快乐,但苦恼哀伤却始终与她相随。爱情的排他性意味着众首领要 大打出手,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免除生灵涂炭,又为了忠于爱她的情郎,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中歌唱舞 蹈,尽情尽兴地展示她的青春之美、歌声之美、舞蹈之美、魅力之美……然后毅然投身篝火中,随着肉体 的消失,化为喜鹊茶花来守护彝族安静甜美的生活。 “没有经过任何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我们就接受了 许多意向、观点、行为模式、象征、英雄、故事、隐喻、类比和解释,简言之即神话——这一切是存在的,使 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符合逻辑,易于理解。”这就是电影文本想要告知观众的:爱情也是超越生死的,两 个不同血缘关系的男女相爱,从完成人类繁衍的意义上来讲,便不是一种男女私情。

回国的尔果是_个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彝族姑 娘,与同族青年才俊、职业经理人纳苏相爱,他们穿着本族特色的传统服饰约会、就餐、舞蹈……意味着 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杜会完全兼容,甚至还能够补充精神信仰方面的缺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凡人无法 于世永存,必须通过婚配生育儿女,实现代代相传。对于家族血缘关系的认识,儒家文化中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说法,就特别清醒地领悟到了爱情婚姻超越生死的特殊意义。没有哪个族群或是国家不重视 爱情,因为爱情带来族群的生机和希望。当达木老人亲眼看到野生茶花被嫁接时,含恨离世。意味着老人 守护传统没有成功,只有以死亡来解脱。与此同时,女儿尔果与纳苏的爱情也夭折了。这里,编剧设计得 非常巧妙,没有爱情也就没有了婚姻,以此牺牲的达木老人及女儿的爱情,为的就是彰显族群优秀传统文 化有无法代替的价值。纳苏毕竟是族群的优秀青年,不但有学识、有经济头脑,更有族群自身守护传统价 值的职责,他勇于承担责任,决定放弃滚滚红尘的利益诱惑,扎根深山,无偿守卫野生山茶。他的义举感 动了尔果,使他再次臝得了纯洁的爱情,也迎来了野生茶花的新生。尔果争取了一笔基金,用来研究野生 茶花的自然变异。电影文本以彝族凄美的爱情神话昭示后人,守护族群和谐、有序发展,就会有起死回生 的神奇。

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男女产生爱情,就意味着要 以一种家庭组合的方式担当职责,因此,这样的爱情 和婚姻需要用心经营。花婆也因此需要为各种鲜花浇 水施肥,让每一朵鲜花艳丽无比。而电影文本中尔果 与纳苏的爱情直面现实生活中经济大潮的气息,金钱 与财富、纯真与善意、利用与阴谋等等,都可以成为 人们自由的选项。可是神话可以成就人们追求的各种 目标,比如延年益寿、富可敌国、战无对手、谋取高 位,等等。电影文本中的现实生活爱情代替了族群神 话,因为有人相信通过爱情、婚姻可以换来需要的东 西,故而,爱情、婚姻的价值诉求应该着眼于真善美 的统1,就像电影文本中用首尾呼应的喜鹊茶花付出生命代价来讲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壮族花婆神话与彝族茶花神话二美合1,具有这 样一个共同点:为了守护族群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世俗美满生活人的肉体可以死去但是代表族群精气神的魂魄不会死去。达木老人肉体的生死代言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族群传统生活 方式的重要。而爱情的生死则宣告了只要后人加倍呵护、用心经营,就能保障优秀传统和现代杜会的和谐 共处。现代进程不是要排斥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杜会现代进程的加速发展,这就 是生态视域下的壮族花婆神话与彝族茶花神话互释与 同构的道理。

注释

 肖连兵:《<茶花彝女>获世界民族电影节两项奖》,光 明日报,2015年5月8日第12版。

 億大利]维何:《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396页。

 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455页。

 杨树喆“花”为人魂观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花婆圣母崇》,《民间文化》,2000年第11-12期。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8年版,第113-114页。

 [德]本雅明:《讲故事的人》,《本雅明文选》,张耀平译, 陈永国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 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德]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04页。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9页。

 [美]詹姆士 .0 .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2页。

(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壮族民间信仰考察研究一一以柳江流域 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BZJ001)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高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