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神的诗意呈现
一一评电影《月亮花》
来源 :《边防文学》2013年第二期
作者 张永权

由赵金、丹增监制,段俐娟、李开德策划,杨佳富、段平、杨建赋编剧,汪锡宏导演,中共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云南皓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的电影《月亮花》,是中国首都当代彝族女性青春励志电影,也是一部用电影彰显云南精神的成功范例。电影《月亮花》首映后,在广大观众和专家中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我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在观看《月亮花》的过程中,要不是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多次落泪。的确,《月亮花》是云南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一部吸引人、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值得一看的优秀主旋旋律影片。
据主创人员介绍,《月亮花》这部电影是根据禄劝县的彝族女企业家张学珍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创作的。张学珍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精神,不仅是从古至今一批又批云南优秀儿女精神品质的集中概括,也是激励一代代云南人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团结奋斗、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我们的文艺家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泉源。电影《月亮花》以张学珍的事迹为素材的成功创作,就是证明。

生活素材的丰富和现实意义及价值,还只是艺术作品的基础。要把素材化为艺术作品,还得靠文艺家的智慧和付出巨大的心血与艰苦的劳动。电影《月亮花》策划、创作到摄制完成,正是主创人员和演职员们艺术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月亮花》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啊。主创人员在禄劝深入生活时从老百姓中得知,在那里的山野中有一种洁白晶莹的小花,是那么的纯净,又那么的不起眼。她在月光下开放,映着淡淡的月华,闪烁出一种阴柔之美。杨佳富他们正是从这点受到了启发,创作的灵感在头脑中闪出火花。月亮花,月亮花,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不正好是他们这部电影要塑造的彝族女企业家阿月的美好象征吗?于是,月亮花,成为贯穿这部青春励志电影的诗意境界,使一部以表现彝族女企业家艰苦创业,几经沉浮磨难,最终重新崛起的传奇道路,有了审美的亮点,也使这部彰显云南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得到了诗意的呈现,从而更加提升示出她的艺术品位。
的确,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阿月,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彝族山村,她是那么的弱小,又是那么的纯洁无邪。就像她童年时从山野里采摘的那朵月亮花一样。当她从阿妈的口中知道这种山野里很不起眼的小花,名叫月亮花,而且在月光下开放,风调雨顺的年月开得更加美丽时,小阿月天真地说:“我就是月亮花”。这不仅是一个美好的诗意象征,也是电影塑造阿月这一彝族如女典型人物的切入点。 月亮花虽然弱小不起眼,甚至也不是经常开放,一旦她积蓄了力量,在月光下开放时,一片洁白无瑕的花朵,显示的不仅是一种柔和如玉的美,更有一种纯洁无邪的力量和气势让人惊叹,给人启迪和鼓舞。正如电影在阿月几经磨难后,仍拼搏奋起所出现的那一望无际的月亮花背景时,我们从诗意里去回望这名彝家女性的传奇经历和不服输的倔强性格,不正好和这片月亮花所显示出的精神品质一样吗?诗意的呈现使人物的曲折坎坷命运也充满了艺术魅力。

一部主旋律影片能有如此的艺术魅力,还关键在于创作人员充分利用电影这一形式的艺术手段,通过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去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从矛盾冲突的情节推进中,自然流露出来。《月亮花》中的阿月,一开始就是在人生的矛盾中亮相。一个山村的平凡彝女,为逃婚离乡别土。她为了已经参军的心上人,敢于违抗族规逃婚,远走他乡进城当清洁工。在依依惜别故土时,作者突出她跪在故乡的土地上,对着母亲瞌头,这就使一个既坚强、又善良、爱故乡、爱亲人又敢于追求自已美好生活的彝族女性的美好形象,跃然而出。人物开场的这一亮相,很重要,很简洁,也很艺术。因电影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去详尽地描写人物的出身经历,也没有电视连续剧的时空优势。必须是最简洁、最形象、又最具有艺术的空间,让人物的出场亮相达到举一翻三的艺术效果。《月亮花》阿月的出场做到了这点,为阿月以后的磨难和崛起,作了人物性格的铺奠。这应该是编剧和导演艺术智慧的表现。
阿月从一个清洁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族企业家,电影省去了这个过程。而是让她以一身彝族女性节日盛装的形象出现在万人狂欢的火把节上。成功的阿月,面对的是一场天灾人祸造成的矿难。电影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在更为残酷的矛盾中,去展现阿月的性格。灾难中,尾矿坝被冲垮,并殃及小河村造成全村被毁。巨大的灾难中,一个月亮花一样美好纯洁的彝女形象,让我们动容。她无法面对,又必须面对。她愧对父老乡亲,想到自杀。但又决不是一死了之,而是拿出她私有的两百多万的信用卡、存折和身份证,并按下手印。就是自杀,也要用这些钱赔付受灾的村民。十分明显,这一细节表现的就阿月性格中最善良的一面,也是她那像月亮花一样纯净心灵的反映。这部电影表现阿月善良的性格还很多,如对醉酒赎职被洪水冲走的两名职工,她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顾恋人阿亮的反对,坚持多发丧葬费抚慰家属,对小河村的重建倾尽全力等等,一个像月亮花一样美好心灵的彝女形象,屹立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动。

作为青青励志电影的《月亮花》,励志是它的核心。要励志,就必须让阿月经受住更多的考验。电影在一波未平,另波又起的重重了盾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塑造阿月远大的目光、开放包容的胸襟和坚定不移、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她遭矿难后,并不服输,在千方百计重建矿厂时,听说我国每年要从越南进口百多万吨的汰矿,就把目光投进了越南,卖掉自己的矿山,倾其所有,到越南开矿。谁知正要投入生产时,越南人要她再注入500万才许开工,后又以中国非典为名,冻结她的全部资金,并被赶出越南。使她的全部投入化为灰烬。在这一次更加沉重的打击下,她仍以坚定的决心和担当的勇气,在众多企业家的支持担保下,买下一座废弃的汰矿,她吃睡在工棚中,艰苦创业再上路,终于重新崛起,不仅建好了小河新村,而且收获了人生爱情。阿月,一个彰显云南精神的 彝女形象,在月亮花的诗意象征下,就这样生动、形象地屹立在了观众面前。成为一个激励人、鼓舞人的艺术形象。
这部电影除了成功地塑造了阿月的这一典型形象,使她成为当代电影形象的“这一个”外,其他人物,如阿亮也给观众以鲜明印象。他爱阿月,但又不肯放下大男人的架子,过分的自尊心使他既爱阿月又怕失去阿月而顾虑重重,甚至下决心要在事业上办木纹石材厂成功后才娶阿月。自尊自强又有些心胸狭窄,成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然也观众留下了不少印象。
阿月、阿亮,他们的名字后一个字连在一起,即为月亮。月亮花,既是阿月这一女性的象征,同样也是阿亮的象征。正如他对阿月说的:他要像月亮花一样,积蓄力量,将来为阿月开放。月亮花诗意的呈现,使这一对彝家恋人的恋情,经历了曲折坎坷后,就像月亮花一样,更加美好。
《月亮花》这部电影,之所以能鼓舞人,首先在于她以其艺术的魅力感动人。感动人是一切文艺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关键。这部电影一开始的逃婚亮相,就让人感动得下泪,这是很罕见的,这里有剧作家的泪笔融入,也是导演和演员二度创作时的身临其境出情的结果。以后的许多情景如矿难时阿月拿出存折的细节、在越南举目无亲被驱赶回国的情节,阿月恳求众位企业家担保贷款时的神情、她买下新矿睡在工棚中的情景等,都有催人下泪的艺术效果。一部小电影在多处出现感人的情节,也见证了《月亮花》的成功。
此外,因为这部电影是在素材发生地实景拍摄的,很自然的把禄劝彝族的火把节和禄劝的风景名胜融入其间,不仅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对扩大禄劝在外界的影响,无疑具有形象化的推介作用。随着这部电影登上央视和在全球公映,是否也会像当年的《五朵金花》,让苍山洱海蝴蝶泉走向世界一样,禄劝的轿子雪山和云龙千岛湖也会随着《月亮花》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云南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边疆文学》主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