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
(2012-11-16 16:37:30)
标签:
工作生活看完感谢生活各族人民杂谈 |
分类: 评论 |
奉献在第二故乡
——读《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
杨佳富
秋天,谷子黄了。
候鸟衔来一串串金项链落在孔雀之乡——德宏。傣家人一双双充血的眼睛,疲惫而又明亮。快收快装,傣家人一个比一个精神。一年中忘我劳动的人们,到这时才真正展现出舒心的欢笑和铺金堆玉的才智。快敲起来呀,像脚鼓,丰收的舞步早已跺响。
秋天,果子成熟了。
景颇山满眼都是诱人的果林。山溪在它们身边流过,碧绿清亮的水面漂起一片一片红的叶、黄的叶、绿的叶。这树叶点缀成彩色的溪流,也荡漾起甜甜的果香,潺潺地流向平坝。红的果,黄的果,像河一样带着对大山的依恋淌到千家万户。扭开金黄的酒筒:来吧,喝一口景颇山醉人的丰收喜酒!
秋天,繁忙的秋天,紧紧张张的秋天,有着收获、期待、劳累、喜悦,也有着对明天的希翼和勃勃雄心。
秋天,在德宏的工作生活的昌宁乡友编辑出了《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书里乡友们不仅仅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这么丰富的感情。
我一口气看完了《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这么多在德宏的工作生活的昌宁乡友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又想起在德宏当兵的日子,想起难忘的昌宁乡友和德宏各族人民……
翻开《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我们看到了领导干部的楷模禹杨昌,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的禹子荣,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李光杰,志在康庄道、
厚德为人的熊淑珍,他把一生献给了德宏的税收事业的戴万钟……他们甘把心血献德宏,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社会发展的助推者袁少全、谷忠人、字
词典上说第一故乡是出生地,而第二故乡则是人们对于后来迁居地的爱称。
时光茬苒,我们的故乡昌宁县历史悠久,西汉、东汉时期先后属益州群和永昌群,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青铜器、在汉、哀牢和南诏文化影响下,闪烁着灿烂的古代文明。1933年,由永昌(今保山)、顺宁(今凤庆)析置设县,1950年,昌宁和平解放。弹指间,79年过去。茫茫红尘,多少人擦肩而过,能在心灵中留住的必然是美好、忠诚和爱恋。我衷心祝愿父老乡亲阖家幸福、生活美满、永享丰康。祝故乡,永远昌盛安宁!如歌似梦的昌宁啊,它的雄伟、神奇,它的娟秀、清丽,它的宽厚、仁慈,它的豪气、活力……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与我们同行,伴我们一生。
记得那是1981年深秋的清晨,在一片“再见”声中我离开了故乡昌宁县珠街彝山。风儿鼓满了篷帆,我朝着新的目标——云南德宏边境线启航了。我浓烈的乡思,也就从此开始……
不知怎的,那一天的生动场面至今仍在我眼前一幕幕过场:乡亲们的羡慕目光;少先队员的张张笑脸;送行大队的长龙;亲友们的嘱托;我那激动、留恋的乡情;难舍难分的情感……总伴着我一同前进,山隔不断,水剪不断。这种乡思的浪潮在我心中荡漾,它像一缕牵衣的晨雾,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小路,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我的心。
德宏,是我们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地方。这里,曾留下过我们的欢声和笑语;这里,也曾掺杂过我们的酸甜和苦辣。总之,这块神奇的土地,已同我们的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水甜,这里的人美,这里是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成长。
在德宏的日子里,我的确用心去体察每一个天的生活和感受,用细腻的心灵去透视着德宏这片神秘,神圣的土地以及这片神秘上的万物生灵。这所有的一切,如甘霖滋润着我,使我对德宏的渴望终于有了点点滴滴的感受,使我以一种文化感悟与德宏的森林、高山,坝子,民俗,宗教等等构成宁静的往还,深挚的默契。我走遍了德宏的边境线,离开德宏之后偶尔打开电视机见到有关那片热土的报道出现时,身上的热血便升腾起来,情绪显得异常激动。我也怀想在德宏的日子,想念至今仍在那里工作的朋友们,我为德宏魂牵梦绕。
人之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而人之可贵,是因随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我们要感谢昌宁,感谢德宏,感谢生活,感谢昌宁乡友编辑出了《德宏经济社会建设的奉献者—昌宁乡友风采录》,让我们记住了历史,记住了为了德宏发展作出了贡献的昌宁人,记住了生活在德宏的昌宁人。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珍藏!我是如此强烈的把第二故乡在我的心田上珍藏,而且为它深深的祝福和想像。因为寂静的冬天里有了种子在孕育新的生命,有了草根积聚着力量等待着明年的发芽,有了伟大的爱的暖流汩汩流淌,有了故乡人的友谊的热情散放,所以冬天也并不寂寞。
昌宁、德宏,我就像一片漂泊的云匆匆的飘来,又匆匆的飞散,如何舍得与你别离!你的耳语穿越尘埃落入心湖,未听肠已断。梦里的白云青山,那种刻骨铭心的情,那种欲哭无泪的爱啊!就让我永远醉在不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