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富其人其诗---读《生命的微笑》
(2012-07-17 13:42:21)
标签:
杨佳富哀牢山昌宁生命的微笑文化 |
分类: 评论 |
杨佳富其人其诗
读《生命的微笑》
我认识杨佳富,是在中缅边境。20年前,我到中缅边境的小镇的章凤参加一个笔会,在和当地作者座谈时,我发现有一位穿橄榄结的年轻军人,他显得文静而腼腆,他静静地听着,还不时在本上记些什么,稚气的圆脸上有一对大而机灵的眼睛,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极佳。会后,他告诉我,他是从大山里来的彝家孩子,是真正的土著彝族。哀牢山和澜沧江封闭着他的家乡,他从小就爱发奇想,很想到山外去看看.他说,有一天赶马帮归来的阿爸,给他带回了一本小人书,他如获至宝,白天看,晚上翻,百看不厌。有一次放牛时,他被小人书上所画的山外天地迷住了,不料,马吃了别人家的庄稼,他生怕阿爸打他,就躲在山里不敢回家,阿爸找到他后,不但没有打他,还领着他给人家道歉,给人家赔20斤包谷。
《生命的微笑》是一本很具有生命意识的诗集。在这本诗集中,很难找到无病呻吟的苍白诗行,更没有那种世纪末情绪的迷茫。热爱生命、赞美生命的美好,追求生命价值的闪光点,便是这本诗集的主旋律。是作为一名中国边防军人的贵任感、使命感的诗的升华,是他作为一名彝族人民的儿子、大山的儿子,献给自已的民族、献给养育自已的大山、献给亲人战友的生命礼赞;
杨佳富的诗,大概和他吮吸过彝族民间文学的养料有关,颇具想象力,能在明快中见含蓄,平淡中出意境。《妈妈的臂弯》有这样的诗行:“妈妈的臂弯/是一只舒适的摇篮/我,就是一个才诞生的音符/妈妈摇着我,轻轻地/摇出了我的童年。”臂弯和摇篮,我和音符,两对联想,自然而新奇.这是只有吮吸过彝族民间文学养料的人,才有这样美的创造。诗的第二节,把妈妈的臂弯喻为彩虹,把我比喻成一眼童心荡漾的泉,妈妈的彩虹,吮吸了我的幼稚,却给了我成熟的明天,更是令人叫绝的诗的想象。诗离不开想象,想象又离不开诗人的浪漫激情。因此,一首好诗,也是有“浪漫”主义的。佳富的诗,有许多写得浪漫而多彩,读他的诗,我们可以享受到诗的浪漫美、生命的浪漫美。当然,从严格要求看,他的诗,也有的显得太泛,缺少点打磨。我多么希望,他像在革命队伍锤炼自己那样,去提炼他的诗行啊1从他走过的脚印看,他是会这样做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原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