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山里走来---序杨佳富散文集《初恋绿色长城》
(2012-06-20 14:23:59)
标签:
彝族乡宋体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恋绿色长城杂谈 |
分类: 散文 |
他从大山里走来
序杨佳富散文集《初恋绿色长城》
毛诗奇
他从大山里走来。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家协会会员的他,未免年轻得让人嫉妒:新年伊始,1964年9月出生的他刚刚步入第22个绚丽的春天。他幸运得让人羡慕:在出书难的当今时代,在辛勤笔耕了大半辈子、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却尚未结集出书的许多前辈面前,他确实是时代的幸运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9周年之际(1986年8月1日),文化艺术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取名叫《初恋绿色长城》,嘱我作序,我应允了。
《初恋绿色长城》,是从他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发表的百余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几篇长篇散文汇编而成。他的散文,主要取材于驻守在祖国西南边防线上的边防武警官兵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和中越边境对越自卫还击战。佳富本身就是一名普通的边防武警战士成长起来的。他当过边境检查站的检查员,在中越边境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支过前,曾在连队当过业余新闻报道通讯员、战地特约记者。1985年由基层部队调到省武警边防总队当干事后,更增多了他到全省各边防线体验生活、采访写作机会,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和胸襟。
他熟悉和了解边防武警官兵,与他们心灵相通,感情笃深。他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人,而且怀着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和一腔不吐不快的肺腑之言。
佳富从一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就能健步前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记下的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活生生的边防武警官兵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记下的是一个个某些作家闭门造车、坐在家里抽烟喝咖啡想当然也“创作”不出来的真实故事和生动细节,因此他的作品向读者提供了较高的判断价值。这些作品,沐着边关的雨露,折射着边关日月的光辉。同时,还带着一股恰似硝烟、青松油脂和山茶杜鹃混合而成的味儿,给人以扑鼻的清香。佳富的散文美就美在选材朴实,来自生活,无胡编乱造之弊。而且文笔质朴而优美,更贵在情真意切,无娇揉造作之嫌。文中不时涌现出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字里行间还常常闪烁出一种少数民族心态中特有的机智与睿智,时而又露出哲理的锋芒,给人有咀嚼品味的内涵。
佳富性格内向,含而不露,为人宽厚善良,朴实诚挚,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他的为人也和为文一样,一下子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他从大山里走来。1964年生于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属巍山彝族的一个支系。这个支系在保山昌宁一带约聚居着万余人,他是这支系中出的秀才。他的祖辈都无文化,都是两眼一抹黑的文盲。他没有上过大学,入伍前仅读过乡里的民族中学。他的祖辈都被大山和澜沧江上游的黑惠江与外部世界阻隔封闭着,是典型的土著,许多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到过。他小时候,从赶马归来的父亲手里得到一二本小人书,始知山外还有山,那里还居住着许多奇奇怪怪的人。他到山林里放牧或采野菜,见天上飞过一行行大雁,便羡慕那些雁们能远走高飞,于是更向往和憧憬山外的生活,心里有一种像小鹿撞击一样不可名状的滋味。1981年,他如愿以偿,来到了山外的警营。在城市里,他看到自己在家时采来充饥的蘑菇,在这里却成了稀奇珍贵的美味,于是对家乡贫穷、落后、封闭的忧患意识便由然而生,有时甚至痛心疾首。一种责任感也随之而来,他意识到文化是改变贫穷与落后的锐利武器,他多么想用自己手中这支笨拙的笔,为家乡做点什么。
他从大山里走来,并不被外部世界色彩斑斓的生活迷花了眼睛。他执着地怀着满腔激情折回头去写大山,写大山里的人以及他们的情感与生活(边防武警官兵不也是大山里的人么),写大山内外的反差,于是具有立体感的第一间文学小屋就这样搭起来了。
警营给了他充实的生活基础和高尚的人生情操,部队首长给了他父亲般严格的要求和母亲般的关怀和抚爱,使他很快地成长起来。他利用训练之余和节假日、星期天的闲暇,以采蘑菇般的耐心和砍柴般吃苦的毅力,试探着写下了一个个篇什。
他从大山里走来,步入文坛,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可亲可敬,我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