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脆弱而坚定的灵魂(zt)
(2010-02-19 21:11:47)
标签:
财经 |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日本围棋史“吴清源时代”。二战初期,在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的同时,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持续达17年之久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四百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而当时年方十九岁的吴清源,在他乡异客的环境中,敢于突破传统戒律,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种气概更令人击节喟叹。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诚如金庸先生所言:“因为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
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认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要以和为贵。中国的《易经》讲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上个世纪的围棋以争胜为主,21世纪的围棋的核心是调和、均衡、和谐。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
诚然,吴清源的外表的确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
波澜壮阔的围棋生涯之外,吴清源有两件事情让大众迷惑不解:加入玺宇教(被认为是一个邪教)和二战中到中国对日军“劳军”的行为。前者正是这次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后者则长时间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棋手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民族与国家冲突的羁绊。
尽管田壮壮导演,喜爱围棋并非常崇拜吴清源先生,但是影片显然不是把他作为一个“神”,而是作为一个人来表现。大师的辉煌战绩和传奇经历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现实的人生来承载。在时局不安家国战乱的时代,最为一个棋人的吴清源不可能完全超脱于时代的羁绊。尤其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在社会断代、下棋环境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吴清源产生精神迷茫,从而加入玺宇教寻求精神的慰藉,也许并不是不能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