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清源》--脆弱而坚定的灵魂(zt)

(2010-02-19 21:11:47)
标签:

财经

    作者:未知
    喜欢围棋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吴清源,这个名字的背后有太多遮掩不住的天才的光芒。清源大师姓吴名泉字清源,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11岁时他即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棋客,就始以天才棋艺养活家人。年仅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学弈,14岁的年纪乍来即与日本棋院大赛刚出炉的冠军较量,并中盘获胜,技惊日本。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日本围棋史“吴清源时代”。二战初期,在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的同时,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持续达17年之久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不难想象,当时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面对这一后院起火式的失败,会感到何等奇耻大辱。因此吴清源每赢一盘棋,都有莫大的生命危险。然而,为棋道而战的吴清源,心中早已不念生死。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四百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而当时年方十九岁的吴清源,在他乡异客的环境中,敢于突破传统戒律,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种气概更令人击节喟叹。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诚如金庸先生所言:“因为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

  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认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要以和为贵。中国的《易经》讲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上个世纪的围棋以争胜为主,21世纪的围棋的核心是调和、均衡、和谐。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

    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极其充盈丰沛的人格。正是这种永远创新的自由精神,使吴清源虽然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着现代围棋,并将更长久地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电影《吴清源》(英文片名《The Go Master》)的艺术处理刻意采取了“去戏剧化”的低调风格来处理其中较激烈的情节——吴清源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远比影片中所展示的要精彩得多。这部戏有意避开作为围棋强者的吴清源,主要对局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而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吴清源在师尊西园寺公毅先生逝世之后追随“日照大神”玺光尊的那段“迷途”的经历。用大幅的笔墨表现他在求道过程中的心路的困惑焦灼与迷茫痛苦。把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棋圣”去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人性,也能够发现他在那样一个动荡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的难得。

   田壮壮显然把镜头直接对准了吴清源的内心,希望描述一个求道的吴清源。因而整部戏都在展示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人在痛苦挣扎。扮演吴清源张震整部戏几乎没笑过,神情忧郁恍惚,眉头紧锁,双肩下垂,二手低挂,踉踉跄跄地到处晃,仿佛一个失落的灵魂。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孱弱的求道者挣扎在与本民族相冲突的异国他乡。

  诚然,吴清源的外表的确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

  波澜壮阔的围棋生涯之外,吴清源有两件事情让大众迷惑不解:加入玺宇教(被认为是一个邪教)和二战中到中国对日军“劳军”的行为。前者正是这次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后者则长时间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棋手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民族与国家冲突的羁绊。

  尽管田壮壮导演,喜爱围棋并非常崇拜吴清源先生,但是影片显然不是把他作为一个“神”,而是作为一个人来表现。大师的辉煌战绩和传奇经历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现实的人生来承载。在时局不安家国战乱的时代,最为一个棋人的吴清源不可能完全超脱于时代的羁绊。尤其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在社会断代、下棋环境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吴清源产生精神迷茫,从而加入玺宇教寻求精神的慰藉,也许并不是不能被理解的。

    正如吴清源在自传中的文字:“我的一生只有两个追求--真理,围棋。”而一个探索的灵魂将始终是焦灼而矛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