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日本
(2012-05-29 16:06:31)
标签:
旅游 |
分类: 发表文章 |
1年前的今天,东渡日本,真正乘船漂洋过海。太意外了,直到出海的前几日,我还一直在怀疑这次旅行的真实性。而且很勇敢,能在福岛大地震没多久就敢踏上这片被“污染”的土地。
邮轮之旅
5月29日晚8点,我们顺利登上燕京轮。因为这次团员的特殊性,规格待遇都区别于普通游客,均入住至少是头等舱的待遇。船上服务堪称星级服务,为了不让我们这两天两夜不至于寂寞,旅行社和轮船双方合作为我们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项目。登船之后两小时,安排了燕京轮接待仪式,第一天上午是日语辅导,下午是逃生消防演习,晚上是联欢晚会;第二天上午为船方政委介绍航行情况、周边景点、到岸后进入日本的各方面注意事项,下午为参观燕京轮操作机舱。……
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船,尽管临行前做了充足准备,在吃了药后还是吐了,临近日本内海的四五个小时风浪很大,都无法站稳,好在一会儿就过去了,31日那天吃过晚饭,正好进入日本内海,风平浪静,欣赏沿途风光,穿过下关大桥,刚好是华灯初上,美景夜色,真是美极了。
其实这次航行,所经过的航线有很多美景,如大连、烟台、蓬莱、威海,经渤海、黄海,过韩国的济洲岛、对马,穿日本的下关、门司、漱户大桥,然后抵达日本神户。
贵宾礼遇
和以往出国有点不同,这次是乘邮轮从天津港口直抵日本神户。上了送往天津港的旅行大巴后我才知,原来我竟然参加进了自从去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中国恢复赴日旅游的第一个大型首发团,团员共80人,来自京津冀晋,全部是媒体人,旅行社称这个团为:“日本之旅京津冀晋记者考察团”。到港口后,来自京津的记者为我们拍了很多照片,据说第二天就已经在新华社发了消息,各大报纸均有转载。
由于这个团是日本3.11大地震后从中国发出的第一个到访日本的大型旅游团,也因为团员大部分都由国内各大媒体记者组成,因此,受到日本方的格外重视,我们受到了隆重高规格的接待和欢迎。首先是6月1日上午8点由神户港口派出了的迎接喷泉快艇引航,同时,已有新华社驻东京记者站记者、日本当地多家媒体记者以及神户港官员等数十人恭候在口岸边,举着横幅、“大巴掌”向我们招手了。上午10点,欢迎仪式会正式在港口2楼大厅举行,我们被各路媒体的摄录机团团包围着,同时同行们也都纷纷扛着机器夹杂其中,以至于都分不清谁是日方的,谁是中方的,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大型重要会议的新闻发布会,全是媒体,全是镜头。这种被夹道欢迎、被诸多媒体镜头关注、时时处处被格外关照的感觉,真的有些眩晕,好像刚刚过去的船上眩晕的另一种延续。
景区印象
接着,我们一行80人由两辆旅游大巴车接走,直接赶往行程的第一个目的地——奈良。导游告诉我们说,奈良人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的后裔,1200多年前的鉴真和尚墓就建于此,奈良的建筑也大都类似我国唐代的木式建筑,颜色接近青黑色,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古色古香。接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奈良公园。时值小雨纷纷,给这个肃穆的公园又平添了几分洁净和清新。沿途随处可见一头头可爱的梅花鹿,它们对行人没有一丝防备,只要我们一招手,一个口哨,小鹿们就会跑过来任凭我们的抚摸,配合着我们拍照。公园里,我第一次看到耳闻已久的神社,知道了那个像“开”字一样的鸟居这个词儿。公园里除了我们这个外国团,其他的要么就是当地的老婆婆们,要么就是穿着制服的小学生们,给这个静谧的“森林”公园增添了几许人气。
饭后,我们到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律宗的总寺院,最初是由唐朝高僧鉴真大师于759年在此地建立学习戒律的寺院,鉴真大师是受日本僧人之邀,作为朝廷“传戒大师”前往日本。他克服了双目失明等种种磨难,最终成功东渡日本,最后鉴真和尚墓以及赵朴初的衣冠塚都建于此。依旧是那样古朴,在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墓碑,而是通往墓碑路上的参天大树和树林下成片的类似青苔一样覆盖在地面上的翠绿植物,那是一种足以令人震撼的美景,那清得不能再清的空气,会让你足以忘记什么核辐射,什么核污染。
吃在日本
然后,我们品尝了在日本的第一顿午餐——日本料理。开始随团人还有些顾忌,安全吗?而我本来也是最惧日本料理的,在温哥华的一次新年聚会吃日本料理时大吐不止,从此再也不敢沾边儿。但也许是融入了场景,也许是过了吃饭时间已经饥肠辘辘,也许是因为新鲜的餐饭样式,每一位客人都吃得很香,把各自的一份精美食物都一扫而空。这次让我对日本料理有了彻底的改观,现在想起来,那顿饭可以说是我们在日本行住几天里吃的最美味可口的一餐。
再有一顿印象深刻的就是当天晚上的拉面。那顿饭是自费的,为了节省购物的时间,我选择了拉面。那家招牌很简单,就写了个自家风味,进入厅堂,直接在类似自动售货机上按下想要的拉面品种,机器上就会显示出价钱,然后将纸币塞入入钱口,出一张纸票,和零钱,拿着纸票去服务台领取一大碗面即可,其中泡菜小菜米饭随便吃随便盛。也许是走路太多太累太饿了,那顿最简单的饭吃起来格外有滋味。
扫街血拼
也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选择东京那样的大都市,震后的日本给人的感觉的确有点萧条,当地居民说物价较以往有所上调,但这些并没有封锁住中国游客们的购物热情。在大阪的心斋桥购物区,道路两边遍布着近2万家的店铺,观赏购物的人群仍然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如果时间充裕,游客仍然可以淘到价格优于国内的名牌物品以及质量式样都优于国内的精美礼品。
临行前,我已经在网上做足了购物的功课,搜索着国人认为在日本最值得买的物品名称型号,也因此,面对那么长的街道一家紧挨一家的店铺就有的放矢了。我向来对名牌服饰没太大兴趣,欧美大牌也没必要在日本买,所以目标直接锁定了化妆品和电器。要不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算,还真有可能背个电饭煲回来,因为日本的白米饭实在是太好吃了,据说都是因为电饭煲的功劳。化妆品也只拣了豆乳类打发了,买回来一试才发现还真是物美价廉,一点不输给大牌。当然,单反是我向往以久的,虽说产地在日本,但和国内比起来在日本早已没有了价格优势,但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影像,我还是一无返顾地在日本达成了心愿埋了单。
日本人给我的印象向来是很讲礼仪,当初做外经工作时接待了那么多日本宾朋,他们从不空手,即使是一起同行逛街,他们也不忘给我们中国公司的员工买礼物。这次也没例外,导游带我们去了两家免税店,为了答谢我们,我们都上车了,硬是提上来一大兜子包装精美的礼物,塞到每人手里一份,叫像我这样在她家没掏一分钱的人很是有些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