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之战,一场输不得的“战争”
(2010-05-05 08:16:49)
标签:
育儿妈妈宝宝任性动物园姥爷美国杂谈 |
分类: 娇媚日记 |
媚上幼儿园一个月了,开始两周早晨哭着不愿去幼儿园,后来不再哭了,妈妈正在庆幸宝宝终于度过了入园焦虑期时,忽然发现,宝宝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任性,甚至胡闹到叫大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开始妈妈总抢着去接宝宝,但发现,越是妈妈去接,宝宝的事越多,磨着妈妈干这个干那个,还得一路抱着走。稍微有哪个要求没得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起来,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后来妈妈干脆不去接了,由姥爷接送才变得好些。五一放假,妈妈宝宝都有时间了,带她出去玩,本来是件十分高兴的事,可每次都要闹得宝宝和妈妈都不开心。一次妈妈把带宝宝玩的内容安排得相当丰富,溜滑梯,坐电动车,钓鱼,喂鸽子,骑自行车……姥爷专门到市场给媚买回了鸽子食,于是媚兴致勃勃地跟妈妈出发了。可到了钓鱼环节就卡住了,再也走不下去了。发现媚还真是个坐的住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钓了一个小时,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可妈妈想的是还要吃饭,还要玩其他的,于是,媚跟妈开始执拗起来,大庭广众之下声嘶力竭,哭得都快背过气去了,这孩子是怎么了?
还有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一个小孩子坐在透明球里在水面上来回翻滚,媚也要玩这个,我说这是大点孩子玩的,宝宝还小,等宝宝长大了就可以玩了。话还没说完,媚就开始哭闹起来,非要玩不可,还嘟嚷着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长大了…,就这样闹着,直到动物园出口。因为舅舅在外面等得着急,就带媚赶快出来了,这下媚又不干了,耍赖不上汽车,被妈妈强行拽上车后,整整哭了一路,一边哭一边喊:我还去动物园……
几次这样的经历,加上平时每天都会找到各种“理由”哭闹一两次,搞得妈妈实在是力不从心了,妈妈开始为媚变得忧心忡忡。又不是新手妈妈,但对待媚这样无理取闹的孩子的经验还从来没有过。一方面担心媚的性格会否有问题,一方面寻找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一方面又顾虑会否影响到她长大后的性格,这可怎么办呢?
晚上静下来的时候,开始思考,是妈妈独断有做错的地方?是平时太娇宠她了?是缺少父爱的缘故?妈妈不得不开始分析和研究,如何“应对”这个多事的小家伙了。
看了一段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说明,觉得很有道理。事实上孩子任性的确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说,幼儿随着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而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而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则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看来媚哭闹坚持再钓鱼的事,就是妈妈和宝宝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结果。妈妈过多考虑宝宝参与的结果了,而忽略了宝宝参与的情绪和兴趣,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了妈妈和宝宝的冲突。
于是又分析去动物园那段,亦是如此。那天回家路上碰到张文强夫妇推着美国小外甥,他们问孩子怎么哭了,我解释说舅舅摧着走孩子没玩够,这孩子越来越任性了。一旁的媚听懂了,哭得更厉害了。书上说这叫“标签效应”,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他任性,等于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这种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养”的结果。看来,我这个当妈的不知不觉中又犯错了。
再分析宝宝从上了幼儿园后,任性为何变本加厉。在家里,孩子是中心,在幼儿园里,孩子却是10几个孩子当中普通的一员。老师又不会像家里的亲人那样,对她百般呵护,加上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多幼儿园里老师都是在管孩子,用管理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纪律,两种环境相比之下,让孩子心理有了很大的落差,于是孩子就以任性哭闹的方式表现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媚很独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独立完成,比如吃饭,穿衣,穿裤子,穿袜,鞋,自己挤牙膏刷牙……去幼儿园后更加如此。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妈妈过多地想着如何节省时间,做得更完美,所以使得宝宝产生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看来关键还是在于妈妈自始至终没有重视她的心理需求。
看来,关于孩子的任性,做父母的还真要好好研究,不然,弄不好会导致孩子将来的性格、习惯的扭曲。这场任性之战,对于父母来说,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