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别留我一个人在家
(2009-04-25 10:34:49)
标签:
教育育儿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杂谈 |
分类: 发表文章 |
提到留守儿童,人们恐怕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农村孩子,据最近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近年来,巨大的留守儿童数字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关注问题。在大量相关报道中,人们不难发现,不光是在广大农村,就连城市里也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奈的孩子,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成为家长乃至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笔者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两年前,在本市一家早教爱婴中心里,来了一个七8个月大的宝宝,该中心老师说,那是个既聪明又惹人爱的男孩。几个月后,这个孩子没再来上课,据说他做生意的父亲为他建了个“乐园”,每天有三四个人保护着孩子。两年后,当这个男孩再回来上课时,让老师大感意外,这个快3岁的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在一起时,性格暴躁、沉默寡言,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更不愿靠近其他小朋友,两年前聪明活泼可爱的天性踪影全无。每次来上课时,都是一个司机开车、一个保镖护送、一个保姆全程抱着,孩子几乎都不用自己走路。这一年多的时间,孩子难得能和父母在一起,惟一陪伴孩子的是父亲给的游乐园、早教模具和父亲花钱雇来的叔叔、阿姨。对此,早教老师感慨万分,一个曾经那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父母忙工作,无暇亲自照顾孩子,委托给职业人员做孩子的监护人,这已经成为时下事业型父母首选的托儿方式之一。据一项监护人心理调查显示,由于此类监护人知道孩子是雇主的掌上明珠,父母把孩子看得格外金贵,这使得他们在对儿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格外顾忌。他们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对孩子心理上、教育上的问题忽视或回避,认为只要能在其父母回来时看到孩子毫发无损,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由于该类雇佣关系监护人的职责性质,促使其对儿童的管教意识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出错的层面上,他们并不太积极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性格培养甚至心理成长,导致相当一批保姆带大的孩子出现教育缺失。
2
一些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但也有这样的父母,即使工作并不忙,也无视子女的关心和教育。曾有这样一个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并不很忙,但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把孩子交给老人去照顾。直到孩子上小学了,老师提出了孩子的自闭问题,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类似这样忽视孩子心理成长的父母大有人在。
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说,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由于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他们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部分儿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严重者甚至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此外,童年里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成年后与父母感情的隔阂、性格的畸形,造成留守儿童叛逆、自卑、孤僻、任性的性格。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另一个观念误区也不容忽视——寄宿。事实上,寄宿的孩子已经成为变相留守,这些“离家”的孩子提早进入了一个完全由孩子组成的“小社会”。一时间,父母或以工作繁忙为由、或以为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为由,争相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并将其作为彰显经济实力的衡量砝码,有的甚至在孩子学龄前就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实际上,现在关于孩子寄宿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一些观点比如“孩子全托寄宿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近日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国际高峰论坛会上,华东师大老师以他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中国和少数国家有成功经验外,国外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寄宿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
3
哪个孩子不渴望父母宠爱?可还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学业、为事业远渡重洋,把弱小的他们留给老人、亲戚或朋友在国内代养。
彤彤的父母决定去国外经商。于是把她交给了爷爷奶奶。彤彤父母走的时候,她不到1岁,看不到妈妈,彤彤哭个不停,奶奶说这样的经历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才让彤彤慢慢忘却了父母的离开。从1岁到4岁,彤彤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没有父母的日子。
对隔代孩子,老人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数悉心照顾,但老人带孩子也会出现许多弊端,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幼小心灵里缺少父母亲情的温暖。近年来有大量关注留守儿童的相关报道,大多展现他们幼小心灵孤独的情感世界,但很少提及对留守儿童父母良知的促发和社会责任心的唤醒。
格莱德教育心理研究中心老师说,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表现在对孩子的抚养上,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之前需要模仿,要从爸爸身上模仿勇敢与坚强,从妈妈身上学到细心和耐心,因此,父母身上还肩负着比养育孩子更为重要的职责,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德。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让父母的任何一点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4
表面上看,留守儿童现象是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另一表象。现在有许多志愿者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而努力。这些志愿者以书信与实地探访等方法,教孩子如何打IP电话联络父母,让他们能在未见面的情况下也能及时沟通。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但首先关注重视儿童成长的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在权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要把子女的成长问题作为最重要因素去考虑,他们应该倾尽全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更应该切实肩负起关爱培养孩子的责任。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家,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