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子女移民温哥华太空人育儿 |
分类: 岁月留痕 |
这绝对是真实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把它们一个个串起来,想不到竟是一段段心酸事。
生儿育女,这本是一个家庭最普通的事,但在海外,谈起这些,却让华人们感到畏惧,甚至是可怕。
故事一:
Helen家是我第一个想讲的故事。儿子和怡然同岁,本是一个很完美的家庭,但四年前随着小女儿的出世,改变了她家平静的生活。为了生存,丈夫一边打工一边重读成人高中,为的是英语过关后能读大学拿个本地文凭找个专业工作。妻子不得不将仅三个月大的女儿送回国,让奶奶代养,然后自己在面包厂找份工分担家庭经济负担,也是白天上班晚上去读ESL。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
你说他们不想女儿吗?怎么会!一次到她家,她兴奋地拿出女儿的照片给我看,还用手比着桌台说女儿已经有这么高了。我问她有多长时间没看见女儿了?她说好久了,奶奶不懂上网,只有当女儿被送到舅舅家时才可以在网上看到。
父母想孩子那是当然,但哥哥对妹妹却是另一码事。记得她家儿子Tony到我家来玩,我问他:你妹妹叫什么名字?Tony漠然回答:不知道。我真有点儿奇怪,又问:你妹妹什么时候回来?Tony还是摇摇头回答:不知道。也难怪孩子,和妹妹相处只有三个月,而且还是刚出生的什么都不能表达的小婴儿,叫哥哥对妹妹有什么感情而言。
一方面父母饱受和女儿的分离之苦,一方面兄妹之间的感情变得漠然。好好的一个儿女双全的四口之家,却因沉重的生活负担而不得团圆。
故事二:
Melisa家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故事。在国内电信行业干的好好的,偏偏出国了。专业工作找不到,只能做最低工资的那种。事业难成器,那就回归家庭。于是大儿子九岁时,Melisa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因带着小儿子什么也不能干,要强的她索性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回国了,想做回她原来的电信工作。小儿子送到了外婆家,大儿子送到广州寄宿上学,她在珠海上班,丈夫留守温哥华。
一年以后,Melisa带着大儿子回来了,她说受不了了,一家四口分居四个地方,大儿子的学业顾不上,小儿子的生活管不了,自己在国内的收入还不如出国前时的水平,以往的同事都成了她的上级主管,怎么干心里都觉得别扭。加上在网上和丈夫聊天,感觉他怪怪的,分居时间久了难保丈夫不出问题。在家庭亮红灯前,她快马加鞭地赶回来了。
夫妻分两地,孩子还顾不上,四个人住四个地方,这还能算做个家?国人不理解,老外不理解,这叫谁恐怕都无法理解。
故事三:
几年前妈妈来帮忙看儿子时认识了漂亮的Yolanda,快人快语的她说移民来的目的就是生二胎。丈夫两边飞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剩下的日子就是母子俩相依为命。一边对每月拿人民币7:1换来的生活费如水般流走而提着心,一边对既成熟又能赚钱的丈夫在国内独自抵御着“花花世界”的诱惑而吊着胆,两年无“果”后,她终于决定放弃居留权带着儿子恋恋不舍地回流了。
一年后,突然接到她的Email,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真为她们高兴,这次,丈夫也决定和她一起扎根海外了。他们选择了工作机会较多的多伦多。由于首三个月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孕期多有动荡,孩子早产了。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冰天雪地里,只能是丈夫一趟趟地跑往医院给还在暖箱里的小生命送去母奶。
在一次电话里,她描述了她现在的生活:丈夫终究不能适应这里回国了,再次留下她一人带着两个儿子。小儿子才半岁,既要照顾小的,又要顾及大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可她却说,小的倒没怎么让她受累,倒是这大的,今天去学吉他,明天去快餐店打工的,都要由她开车接送,没办法,小的在睡也要抱起来就走,要吃也只能在车上吃奶。我们几个好友都劝她回温哥华吧,大家在一起好有个照应,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房子而未能如愿。
又是半年多过去了,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不知是否又带着孩子们回国了,还是仍然坚持留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大人的决定而让孩子来回跑了,眼看大儿子已经上高中,尽管那孩子绝顶聪明,但两边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也会让孩子吃不消。
故事四:
中国家庭的育儿,绝少不了祖父母辈的付出,名义上申请父母出国旅游探亲,实际上是变相让父母帮忙带孩子。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有小孩子的移民家庭的普遍做法。
冬君妈妈在国内是儿科医生,已经退休但返聘回医院上班开设专家门诊,两个女儿都在国外,老俩口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富足。没多久事情来了,大外孙女该上学了,需要有人接送,小外孙子刚出生,也需要有人照看。冬君妈妈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所有责任:一年在温哥华帮大女儿带小外孙子,一年去渥太华帮小女儿接送大外孙女。老太太成了最忙的太空人,甩下老头一人在国内独自生活。
老太太乐观风趣,还半玩笑地说:“时代进步了,人也跟着进步了。我们年轻时,父母来看孙子是坐着火车来。我们年老了,看孙子是坐飞机来了。等儿女辈们年老时看孙子就该轮到坐火箭去了。”说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事实上,老人们带孩子远没有玩笑这么轻松。看着他们白发斑斑、后背弯驼的身影,就知道他们在这里过的日子有多苦。首先是寂寞之苦,语言不通,没有朋友,白天子女上班不在家,看不惯国外的规矩,没有和外界的沟通;其次是皮肉之苦,毕竟已经上了年纪,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却还要洗衣做饭带孙子,比自己上班还要累,尤其是背负着照看顽皮孙子的重任,孙子说话听不懂,孙子跑了追不上,苦不堪言;第三是寄人篱下之苦,到底不是自己的窝,一辈子独立惯了,尽管国外生活条件再好,那是人家的,自己却怎么住怎么不舒服;第四是磨擦之苦,和子女们在一起住久了,总会起摩擦,不是饭做得不对口,就是教育孩子方式有分歧,一两句牢骚气话惹得全家不愉快。
为了子女,牺牲自己付出辛劳本毫无怨言,子女尽孝道好招待也不差,但两代鸿沟就是拧不到一块儿。父母子女,家是团圆了,但日子却过得并不舒心。
问过好多人,都说出国定居的原因是为了子女,但与父母分离却是对子女伤害最严重的。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当着怎样重要的角色,而子女最需要父母温暖的时候却不得不远离,对于父母而言,错过了那么多孩子成长岁月的记忆,而对于子女来说,弱小的他们要独自面对感情、心理、行为等各种挑战,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又无故失掉了多少天伦的乐趣。
中国人的传统,中国女性的独立,生活的压力,太多的理由让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庭太空飞走,孩子在飞走,老人在飞走,正当年的更要飞走,为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子女生活幸福、前程似锦。难道不是吗?一时的苦一时的罪,就让自己受吧,只要未来美好。
(本文已被新浪博客首页、亲子首页、亲子首页博客区、育儿焦点、育儿札记等栏目推荐,并在当日育儿博客访问量排名第一。)
生儿育女,这本是一个家庭最普通的事,但在海外,谈起这些,却让华人们感到畏惧,甚至是可怕。
故事一:
Helen家是我第一个想讲的故事。儿子和怡然同岁,本是一个很完美的家庭,但四年前随着小女儿的出世,改变了她家平静的生活。为了生存,丈夫一边打工一边重读成人高中,为的是英语过关后能读大学拿个本地文凭找个专业工作。妻子不得不将仅三个月大的女儿送回国,让奶奶代养,然后自己在面包厂找份工分担家庭经济负担,也是白天上班晚上去读ESL。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
你说他们不想女儿吗?怎么会!一次到她家,她兴奋地拿出女儿的照片给我看,还用手比着桌台说女儿已经有这么高了。我问她有多长时间没看见女儿了?她说好久了,奶奶不懂上网,只有当女儿被送到舅舅家时才可以在网上看到。
父母想孩子那是当然,但哥哥对妹妹却是另一码事。记得她家儿子Tony到我家来玩,我问他:你妹妹叫什么名字?Tony漠然回答:不知道。我真有点儿奇怪,又问:你妹妹什么时候回来?Tony还是摇摇头回答:不知道。也难怪孩子,和妹妹相处只有三个月,而且还是刚出生的什么都不能表达的小婴儿,叫哥哥对妹妹有什么感情而言。
一方面父母饱受和女儿的分离之苦,一方面兄妹之间的感情变得漠然。好好的一个儿女双全的四口之家,却因沉重的生活负担而不得团圆。
故事二:
Melisa家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故事。在国内电信行业干的好好的,偏偏出国了。专业工作找不到,只能做最低工资的那种。事业难成器,那就回归家庭。于是大儿子九岁时,Melisa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因带着小儿子什么也不能干,要强的她索性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回国了,想做回她原来的电信工作。小儿子送到了外婆家,大儿子送到广州寄宿上学,她在珠海上班,丈夫留守温哥华。
一年以后,Melisa带着大儿子回来了,她说受不了了,一家四口分居四个地方,大儿子的学业顾不上,小儿子的生活管不了,自己在国内的收入还不如出国前时的水平,以往的同事都成了她的上级主管,怎么干心里都觉得别扭。加上在网上和丈夫聊天,感觉他怪怪的,分居时间久了难保丈夫不出问题。在家庭亮红灯前,她快马加鞭地赶回来了。
夫妻分两地,孩子还顾不上,四个人住四个地方,这还能算做个家?国人不理解,老外不理解,这叫谁恐怕都无法理解。
故事三:
几年前妈妈来帮忙看儿子时认识了漂亮的Yolanda,快人快语的她说移民来的目的就是生二胎。丈夫两边飞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剩下的日子就是母子俩相依为命。一边对每月拿人民币7:1换来的生活费如水般流走而提着心,一边对既成熟又能赚钱的丈夫在国内独自抵御着“花花世界”的诱惑而吊着胆,两年无“果”后,她终于决定放弃居留权带着儿子恋恋不舍地回流了。
一年后,突然接到她的Email,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真为她们高兴,这次,丈夫也决定和她一起扎根海外了。他们选择了工作机会较多的多伦多。由于首三个月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孕期多有动荡,孩子早产了。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冰天雪地里,只能是丈夫一趟趟地跑往医院给还在暖箱里的小生命送去母奶。
在一次电话里,她描述了她现在的生活:丈夫终究不能适应这里回国了,再次留下她一人带着两个儿子。小儿子才半岁,既要照顾小的,又要顾及大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可她却说,小的倒没怎么让她受累,倒是这大的,今天去学吉他,明天去快餐店打工的,都要由她开车接送,没办法,小的在睡也要抱起来就走,要吃也只能在车上吃奶。我们几个好友都劝她回温哥华吧,大家在一起好有个照应,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房子而未能如愿。
又是半年多过去了,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不知是否又带着孩子们回国了,还是仍然坚持留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大人的决定而让孩子来回跑了,眼看大儿子已经上高中,尽管那孩子绝顶聪明,但两边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也会让孩子吃不消。
故事四:
中国家庭的育儿,绝少不了祖父母辈的付出,名义上申请父母出国旅游探亲,实际上是变相让父母帮忙带孩子。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有小孩子的移民家庭的普遍做法。
冬君妈妈在国内是儿科医生,已经退休但返聘回医院上班开设专家门诊,两个女儿都在国外,老俩口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富足。没多久事情来了,大外孙女该上学了,需要有人接送,小外孙子刚出生,也需要有人照看。冬君妈妈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所有责任:一年在温哥华帮大女儿带小外孙子,一年去渥太华帮小女儿接送大外孙女。老太太成了最忙的太空人,甩下老头一人在国内独自生活。
老太太乐观风趣,还半玩笑地说:“时代进步了,人也跟着进步了。我们年轻时,父母来看孙子是坐着火车来。我们年老了,看孙子是坐飞机来了。等儿女辈们年老时看孙子就该轮到坐火箭去了。”说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事实上,老人们带孩子远没有玩笑这么轻松。看着他们白发斑斑、后背弯驼的身影,就知道他们在这里过的日子有多苦。首先是寂寞之苦,语言不通,没有朋友,白天子女上班不在家,看不惯国外的规矩,没有和外界的沟通;其次是皮肉之苦,毕竟已经上了年纪,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却还要洗衣做饭带孙子,比自己上班还要累,尤其是背负着照看顽皮孙子的重任,孙子说话听不懂,孙子跑了追不上,苦不堪言;第三是寄人篱下之苦,到底不是自己的窝,一辈子独立惯了,尽管国外生活条件再好,那是人家的,自己却怎么住怎么不舒服;第四是磨擦之苦,和子女们在一起住久了,总会起摩擦,不是饭做得不对口,就是教育孩子方式有分歧,一两句牢骚气话惹得全家不愉快。
为了子女,牺牲自己付出辛劳本毫无怨言,子女尽孝道好招待也不差,但两代鸿沟就是拧不到一块儿。父母子女,家是团圆了,但日子却过得并不舒心。
问过好多人,都说出国定居的原因是为了子女,但与父母分离却是对子女伤害最严重的。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当着怎样重要的角色,而子女最需要父母温暖的时候却不得不远离,对于父母而言,错过了那么多孩子成长岁月的记忆,而对于子女来说,弱小的他们要独自面对感情、心理、行为等各种挑战,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又无故失掉了多少天伦的乐趣。
中国人的传统,中国女性的独立,生活的压力,太多的理由让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庭太空飞走,孩子在飞走,老人在飞走,正当年的更要飞走,为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子女生活幸福、前程似锦。难道不是吗?一时的苦一时的罪,就让自己受吧,只要未来美好。
(本文已被新浪博客首页、亲子首页、亲子首页博客区、育儿焦点、育儿札记等栏目推荐,并在当日育儿博客访问量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