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华之阁

标签:
风格乾隆皇帝无梁殿旭华之阁 |
分类: 京华杂谈 |
位于香山南路南河滩西山脚下有一座高大的古建筑,在阳光下那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顶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是宝相寺的旭华之阁,俗称“无梁殿”,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宝相寺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原为中峰庵遗址,乾隆二十六年适逢乾隆母亲七十大寿,乾隆皇帝陪母亲到五台山。看到那里的殊像寺,回营“摹为小图”,回京之后又将其“廓成大图”,宝相寺选址在静明园南,宝谛寺以西。工程历时五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完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主体建筑旭华之阁“殿制外方内圆,皆甃甓而成,不施木植。四面设甕门。殿前恭悬御书额曰旭华之阁”,“寺后西行约数十步,精舍五楹,檐额曰香林室”,另外还有牌坊一座,香林室后有“圆庙方庙”,“其制皆平顶有堞,如碉房之式,中建佛楼”。平顶的“圆庙方庙”应该是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
http://s12/mw690/4b014c87gd95d7291a42b&690
http://s15/mw690/4b014c87gd95d50bc910e&690
http://s4/mw690/4b014c87gd95d56b32563&690
http://s10/mw690/4b014c87gd95d67e91779&690
http://s6/mw690/4b014c87gd95d734c1775&690
http://s11/mw690/4b014c87gd95d83c4f4ea&690
http://s13/mw690/4b014c87gd95d86cfd2ac&690
http://s13/mw690/4b014c87gd95d8f343efc&690
http://s13/mw690/4b014c87gd95d9bc09a6c&690
http://s12/mw690/4b014c87gd95da15c423b&690
http://s16/mw690/4b014c87g07da8a9ed86f&690
http://s10/mw690/4b014c87gd95daef907b9&690
如今香林室、牌坊、圆庙、方庙连同东面的宝谛寺早已荡然无存,只剩这座无梁殿还孤零零的矗立在山坡上,重檐歇山屋顶,屋顶及外檐全部用黄绿色琉璃装饰,红墙,券门券窗,门额刻有四种文字,旭华之阁来自乾隆皇帝的御笔,石券有精美的雕刻,石基为汉白玉须弥座,从外形看有些像五台山的显通寺的藏经楼。无梁殿充分利用砖石材料抗压强度高的特点而采用筒拱结构,可能是由于没有采用易受腐蚀的木结构所以能保存到今天。
无梁殿前面还散落着一些建筑构件,如柱础、残砖旧瓦、石雕等,还发现一块残碑,根据上面的几行文字可以断定是刻有乾隆三十二年御制《宝相寺落成瞻礼因用辛巳五台殊像寺韵二首》碑。碑文应该是:
圣母七旬庆,五台李曼殊①。
法光钦意蕊,宝相印心珠②。
出帑非民力,鸠工依手图。
落成茲卜吉,瞻礼过山衢。
东西宁彼此③,相好那同殊。
总祝无疆寿,应符如意珠。
灵踪纪竺牒,胜利起黄图。
花语从空落,缤纷上景衢。
①梵语曼殊锡利,华言文殊师利。
②殊像寺瞻礼时,心识相好,于行营即摹为小图。既归,又廓成大图。建宝相寺于香山之南,命工像装塑,今始落成,展谒云。
③五台在京都之西。
看着这历经沧桑残破幸存的无梁殿还有这仅有几行文字的残碑真是太可惜了!
http://s16/mw690/4b014c87gd95dc21b361f&690
http://s5/mw690/4b014c87gd95dc7970c84&690
http://s9/mw690/4b014c87gd95dbc916d08&690
http://s16/mw690/4b014c87gd95dd2631bff&690
http://s10/mw690/4b014c87gd95ddacb85f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