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李汝信

(2016-07-14 10:52:58)
标签:

大同

文化

图片

画家李汝信

原创 2016-07-12 郝永欣  小川 云中小川

画家李汝信

http://s13/mw690/001n9WS3zy73fIbN7pG3c&690


李汝信

他是一名画家,从学绘画开始,至如今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并以惊人的创作力,每周都会有新的作品诞生。

 

他是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50余年,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

他就是享誉大同的画家李汝信。

 

http://s13/mw690/001n9WS3zy73fIdUAoc3c&690


李汝信,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幼年随父母迁居大同市,自幼酷爱绘画,1952年大同市师范毕业后,因学业优异,被保送至北京师大美术系学习,期间受业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卫天霖、吴冠中等教授,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油画这一画种一生的热爱。


北京师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广西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工作。当地的自然环境对一个北方人来说,自然一时难以适应,但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上,这一呆,就是20多年。在教学工作中,他治学态度严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使学生更加热爱这一专业。通过课下观摩、讨论和临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内外的各种练习,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功。


http://s3/mw690/001n9WS3zy73fIkSvd0f2&690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多方搜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欣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美、鉴赏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宜山师范工作的20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成为当地美术教育和美术工作的骨干力量。后又调至地区文工团、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又积极辅导群众美术工作。由于对绘画的热爱,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还 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油画《金绣瑶山》发表在杂志《民族团结》和《广西文学》上;《壮乡春早》发表在杂志《广西文学》和《广西美术》上;《蕉林》发表在杂志《三月三》上。作品《瑶乡》参加了1984年广西美展,时任广西美协主席涂克曾称赞“李汝信的画作,用色很好”。


http://s15/mw690/001n9WS3zy73fImFgPc7e&690
1985年,他回到故乡大同,在大同市第一高级职业学校任教。当时职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美术教育更是教材奇缺,为了更好的教授学生,他自己编写了《构图知识》、《透视知识》、《色彩知识》等教材,这些教材是他常年孜孜以学积累的经验总结。在教学中,他经常会用很生动的例子来比喻绘画原理,比如在讲画面对比时,会用“要想甜,加把盐”的比喻。还将画面比作音乐,要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一样,有高音,有低音,要赋予丰富的变化,在变化中又要寻求统一,已达到画面和谐。

http://s5/mw690/001n9WS3zy73fIo7OsYd4&690

因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有方,又为大同地区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现在活跃在第一线的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社会上的美术工作者很多都是他的学生。因此,1988年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又由于专业过硬,在历届省、市美展中,广获好评。1987年,在其参加山西省首届油画展时,时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力群在看过李汝信画作之后,称赞其“基本功非常扎实”。2010年,山西省大同市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提名并授予李汝信“大同画家”的称号。

 http://s4/mw690/001n9WS3zy73fIqLAzN23&690

1992年退休以后,李汝信更能倾心于绘画,而且其创作速度惊人,每年都能创作50余幅画作。因其交游不广,生性淡泊、独自保持着近乎封闭的作画热情,这使得他的画始终能保持一种纯净的境界,这种境界既包括审美的纯粹性,也包括作画心态的平和性。其画作大部分为静物写生,兼以风景,人物等。其静物画作通常以水果、花瓶、各种花卉为主。作品用笔大胆,块面结合,用色明快、艳丽,给人以甜美、浪漫、清新、洒脱的艺术享受,被誉为色彩中的贝多芬。

2015年5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李汝信退休后近20多年画作中,精选出60张画作,汇集出版了《中国当代油画家李汝信》一书。 

文字/郝永欣
摄影 编辑/云中小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