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标签: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瓷片瓦片古砖残块古城大同历史旅游文化休 |
分类: 一画行旅 |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
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2月25日,和友人去了大同新荣区的拒墙堡,没有想到却发现了宣宁古城,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片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上。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拒墙堡是著名的大同镇72堡之一,宣宁城堡距拒墙堡向西1华里处,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5公里,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辽、金时代的汉蒙边贸重城——宣宁(辽称宣德)县城遗址。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间还能看到古砖残块)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宣宁县的8300余户、39000余人强迁中立府(今安徽凤阳)。次年,宣宁县制撤消。从此这个城池废弃,成为了一片废墟,现在已成为了一片耕地。据说当地人近年来从耕地里还挖到过一些完整的器物。现在在耕地边还能看到一些为了挖地下器物的大坑。
(过去寺院留下的大碑)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间还能看到古砖残块)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政府于旧址设立宣德卫,不到十年撤消。后永乐年间再次在此加强兵务,“土木之变”(1449)以后,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地修筑城墙与堡垒。
(已经残破的拒墙堡)
(竟然还能找到完整的古砖,发现了吗?上面有几条横线,这是这个城池特有的砖,被当地人称为“刘秀砖”)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