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2009-03-11 19:11:36)
标签:

宣宁古城

明朝

人口大迁移

瓷片

瓦片

古砖

残块

古城

大同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一画行旅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

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2月25日,和友人去了大同新荣区的拒墙堡,没有想到却发现了宣宁古城,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片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上。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拒墙堡是著名的大同镇72堡之一,宣宁城堡距拒墙堡向西1华里处,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5公里,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辽、金时代的汉蒙边贸重城——宣宁(辽称宣德)县城遗址。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间还能看到古砖残块)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

 

 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宣宁县的8300余户、39000余人强迁中立府(今安徽凤阳)。次年,宣宁县制撤消。从此这个城池废弃,成为了一片废墟,现在已成为了一片耕地。据说当地人近年来从耕地里还挖到过一些完整的器物。现在在耕地边还能看到一些为了挖地下器物的大坑。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过去寺院留下的大碑)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遍是瓷片和瓦片的耕地间还能看到古砖残块)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政府于旧址设立宣德卫,不到十年撤消。后永乐年间再次在此加强兵务,“土木之变”(1449)以后,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地修筑城墙与堡垒。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已经残破的拒墙堡)

 

 

宣宁古城——明朝人口大迁移留下的一片废墟

(竟然还能找到完整的古砖,发现了吗?上面有几条横线,这是这个城池特有的砖,被当地人称为“刘秀砖”)

 

 相关资料:明朝人口迁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