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兄振选公干遇我,索敝诗集《月光掠过山的脊背》一本。旋即电话告我,有感而发,已成一篇文章矣!昨又在《晚报》刊发。今转之,纪念耳。
酒酣胸胆尚开张
----读青年诗人卢子璋《月光掠过山的脊背》有感
(文/赵振选)
写下这个题目,意非子璋兄善饮如酒仙李太白一样醉酒三百篇,而意在阐明子璋诗词中有辛弃疾的豪放之气.子曰:“诗言志”;三国曹植曰:“文章千古事。”意皆称道诗词歌赋皆抒心中之志和喜怒哀乐,不朽华章,世代传诵。
近来,欣闻子璋道兄诗集《月光掠过山的脊背》一书由作家社出版,有幸索到一册,并有子璋兄的亲笔签名,心中甚喜。置于案头,闲暇之余,捧读数篇,如饮甘泉、如品醇酒,让人品味三匝,继而感叹子璋兄的文学功底深厚,文笔老到,令人叹为观止,自愧不如。谈及出书之愿,子璋兄在电话中告曰:其年少时颇爱诗词,苦读不已,许多诗词皆背得滚瓜烂熟。俗话说:“熟读诗书气自豪”,从子璋一首《登泰山》词中可窥一斑。
登泰山
高乎哉!望远山,泰山巍巍峙天边。加鞭快,快加鞭,鞍马未到早汗颜。肃然起敬惟闻叹。叹人志小不复展。小鸟奇鸟大鹏鸟,大鹏一展刺破天。天上浮云悠悠哉,乘云浩游去天间。
登泰山,几步间,步步令人生羞惭,小巫大巫见。移步难,难移步,皓首已是天之柱!且看高巍皆小乎。
日日夕阳朝阳辉,辉中何事又复泪,我生岁月蹉跎未?
峰顶皓首须皆白,皓发凌风接长月。嗟夫一舞剑,剑生七彩环,飞沙走疾石,雄兵重百万。尔且看:地动山摇万物摇,清山峰颠腾群鹄!鹄鹞冲天一展志,志中万物一览小。昂首迎风笑。
读之,豪侠之气盈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词乃作者年少之作,令人钦佩其少年早成,才华出众。
谈及其出诗集的原因,子璋曰受漯河日报编辑夏春海等老师的鼓励,方汇集成册付梓。作为同行,我熟知子璋近年来忙于新闻事业,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其中,报告文学《为了党旗更红》、《大笔挥就新篇章》、《闯京城的漯河人》等被评为全国通讯类作品一等奖。还曾多次荣获“漯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这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谓收获颇丰,是值得称道的事情。而子璋却不满足,他时常慨叹日常忙忙碌碌的新闻采访和酒桌上的应酬,占去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他说,此生此世他注定与写作有割舍不断地情缘。正如他在诗集《吾愿》中写的那样:
想写一卷诗,泛溢光和彩。
无如每落笔,灵气遁尘埃。
扪问何为哉,闻鸟过九天。
不借外之力,总想腾霄汉。
身单寒衣薄,翅短恐胆颤。
烂舌读万言,蘸血挥千篇。
天道只酬勤,朝阳前景绚。
世间子之事,涅磐顷刻间。
著得煌煌文,世间代代传。
我想,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心声的自然流露:“我写诗首先是为了表达心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到诗词中,至于别人怎么评价以及能否发表,这都是其次。诗中时时处处都有一个"真我",这才叫诗。否则,不管辞藻如何华丽壮观,一切也都免谈。这也是我的诗词观,我的写作和评价诗词的第一原则。”(卢子璋《后记》中语)
我为子璋兄光明磊落、胸无城府的坦荡而叫好!我想,有了这种坦荡和磊落,任何世俗和岁月都不会抹杀其创作的激情和才华。我相信,他会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写作。同时,也在悄悄地蕴集着新生的力量厚积而薄发。同样,我也
期待着他有更多的佳作问世。